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刘英团:遏制“吃空饷”要扎牢制度篱笆
//www.workercn.cn2014-07-23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在“就业难”的背景下,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教体局局长的女儿,竟然在上学期间就端上“铁饭碗”。这个奇怪的现象经网友举报后,当地纪委介入调查。昨天,记者从三门峡市纪委获悉,该教体局局长刘彦民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7月22日《大河报》)  

  有报道称,2005年,四川省南充市清理出2323名“吃空饷”者;2007年,山东省共清理出涉及“吃空饷”违规人数11858人;2013年,河北省11个试点县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1336人,涉及资金1065万元。全国究竟有多少人“吃空饷”,想必不会是个小数字。“吃空饷”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利益因素和权力滥用的原因。“违法成本太低了!”“这叫啥严厉惩处?简直成了违法吃空饷者的挡箭牌”,“这种保护性问责,不仅起不到震慑后来者的作用,反而是在变相鼓励那些贪吃者偷吃公粮。”尽管事件处理结果公布,但因处分大多是党内处分、上缴工资、责任人免职等,社会上的质疑声没有停止。

  “吃空饷”和权力腐败是一对孪生兄弟。“吃空饷”反弹,与监管制度流于形式有关。从制度上看,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并不缺失,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包括薪酬管理制度,都是政府的“内部问题”, 法制化及信息公开的程度都比较低,新闻媒体及公众等外部监督很难发挥作用。纵使申请政务公开,不少政府部门也会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吃空饷”自然会从“个别”发展成“普遍”。

  “吃空饷”是违法行为。对于“吃空饷”,完全可以“动刑”,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党纪政纪的处分上。倘若处分过轻,倘若“吃空饷”骗取公共福利者的司法责任一天不被司法确认,“吃空饷”现象也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整顿、治理“吃空饷”不但要让吃空饷的人“吃不了兜着走”,还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倘若按照刑法从严惩处,不少人就不敢、不想,也不愿意去“吃空饷”了。

  当然,司法惩治仅是防范“吃空饷”的一个方面,关键还要从机制上遏制“吃空饷”现象。一是提高公共财政和人事制度的法制化程度,变现有的内部管理为社会管理。如相关人员的薪酬发放和人事动迁都应上升到法规和法律的层级,在法制化的层面操作,淡化内部管理的色彩。二是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定期在政府网站公开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及薪资信息,让“各单位的真实情况”时刻受到监督。同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监督的积极性,让“吃空饷”无处可遁。三是加强对“吃空饷”的制裁力度。即把整治、清理“吃空饷”常态化,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一批追究一批,让党纪国法落实到位。如果每一个“吃空饷”的人员都受到党纪政纪和法律的追究,还会有人“吃空饷”吗?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 话题圆桌:“挑刺工”能否驱散...
  • 话题圆桌:兰州水污染拷问:谁...
  • 话题圆桌:“瓷器门”事件,故...
  • 话题圆桌:对于公务员滥发津贴...
  • 话题圆桌:商家应遵循市场经营...
12345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