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晏 扬:“好的出发点”不能掩盖强制捐款违法性质
//www.workercn.cn2014-08-20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正科级6000元,正股(副股)级3000元,合同工2000元……这不是发奖金,而是广东东莞市大朗镇教育募捐活动的“捐款参考标准”。这个由东莞市大朗镇教育局发起的慈善募捐,自8月8日开展以来遭到镇政府基层公务员的吐槽——教育募捐竟然设立“最低消费”(8月18日《广州日报》)?

  捐款须以自觉自愿为原则,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和常识,也是公益事业捐赠法的明确规定。但在现实中,强制捐款或变相强捐屡见不鲜,这次由东莞市大朗镇教育局发起的慈善募捐,就明显具有变相强制的性质——虽然该局局长声称这只是“参考标准”而非“执行标准”,但只要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只要对现实“国情”有所了解的人,只要亲历过这种捐款的人,恐怕都会知道所谓“参考标准”其实就是“执行标准”,有各种各样的因素逼迫人们不得不按照标准捐款。反之,如果真是捐不捐自愿、捐多少随意,又何须制定“参考标准”呢?

  强制捐款或变相强捐是违法行为,在我看来,比捐款方式更值得追问的是捐款目的,即为什么要求大家为教育捐款。“损资助学”听上去冠冕堂皇,可问题是,教育经费难道不该由政府予以保障吗?东莞市并不是穷地方,政府有能力更有责任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凭什么把这个“分内之责”推到公职人员的头上?如果教育局可以发起慈善募捐,那么其他部门也可以以“救助孤寡老人”、“补贴低收入群体”、“治理环境污染”、“修建道路桥梁”等各种名义伸手向公职人员索捐。

  坦率地说,我们也许严重低估了强制捐款的恶劣性质。其一,人们一般认为,强制捐款损害慈善公信,伤害人们的爱心,其实问题何止于此。强制捐款就是强迫人们平白无故地交钱,说得轻一点,这和乱收费、乱罚款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说得严重一点,这和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的区别也不是很大,甚至就是明目张胆地抢钱!虽然手段不一样,但对于被强捐者而言,结果是一样的,都是自己的私有财产遭到侵犯。

  其二,善良的人们以为,强制捐款只是方式方法不当,但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扶贫助弱。但事实上,扶贫助弱本是政府分内之责,但一些地方政府不愿从财政中开支,而是强制或变相强制人们捐款,将捐款变成了“第二税收”、“第二财政”。而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用在哪里,募捐来的钱是否真的用在扶贫助弱上,这些都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强制捐款,并不是多么有爱心,而是打着慈善的幌子转嫁自身责任、多掏民众的腰包。

  强制捐款的真面目远比我们想象的丑陋,其性质远比我们想象的恶劣。在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只有“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的规定,却没有相应的罚则,以至于强制捐款的违法成本几乎为零,这正是强制捐款或变相强捐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强制捐款是违法行为,却为何能大行其道而受不到惩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