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大雕塑家罗丹有句话流传很广:“雕塑就是把多余的东西去掉。”比如,要在石头上雕一张人脸,就得凿掉非人脸的部分。这说明,雕刻的真谛在于做减法,直奔主题、化繁为简,方能赋予粗陋的材料以生命,直抵艺术的醇美境界。
世间之理,多半相通。“做减法”的道理,用在人们过节上,同样十分恰切。
昨天是中秋节,众多新闻都提到,今年的中秋节“味道”更正、节味更浓了。何也?据新华社报道,节前狠刹公款送礼、严打节日腐败的一道道禁令密集出台,让高端月饼遇冷,老百姓拍手称快,“清廉过节”正成为当下中国官场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平价月饼、自制月饼大受欢迎,更多人与家人团聚、陪家人赏月、到书店转转……这样的中秋,去除了“异味”、端正了风气、减轻了负担,也回归了团圆节日的本意,清清爽爽,意趣盎然。
不仅是中秋节,时下不少传统节日、现代节日都要“减负”。昨天不少媒体还关注了一则“节日新闻”:教师节前夕,某地一名幼儿教师收受了家长送的大闸蟹,并被人把此事拿到微博去晒。事后,有关部门迅速进行了调查处理。这件事当然只是较为极端的个案,但仍然值得人们反思:近年来,极少数人把教师节变成“收(送)礼节”,既伤害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整体形象、污染了孩子纯洁的心灵,也歪曲了设立教师节以尊师重教的本意。这种歪风,必须刹住。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们越容易发现,许多原本有趣的节日,味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有的变得形同鸡肋,其味寡淡;有的变得面目模糊,甚至已成为一种负担。这让人不禁想起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提醒:“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对过节,我们确实需要思考:为什么要过节,如何过节、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天下节日纷繁,而大部分节日的初衷,无非就是两个字:纪念。有的节日纪念先人,比如端午;有的纪念亡灵,比如清明;有的是纪念神灵,比如中秋;有的是纪念众神,比如春节……而在许多现代节日里,节日的这种纪念内涵常常又指向某个特定人群,比如教师节、护士节等,是要在一个特定日子里唤起人们对这些人群的关注,藉此凸显他们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纪念”,主要是精神的缅怀与激励。如果在此之上附加了过多的或者不适当的物质利益、功利目的,这样的“纪念”,就应予剥离。
当然,光是把“多余的东西”从节日身上剥离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在承续传统、有所创新上下功夫,在丰富精神内涵、淡化物质依赖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许多重要节日既有传统神韵,又具现代气息,真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也只有这样,附着于节日之上的许多社会功能,比如社会凝聚、身份认同、教化激励、文化娱乐等等,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