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10月12日 新华网)
相对于公款吃喝等奢靡之风,“走读干部”问题粗看起来不那么扎眼,也就没有引起部分基层干部的足够重视。但古语有云,“祸患常积于忽微”,“走读”看似小事,实则让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留下了极坏的印象。群众中流传着“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的顺口溜,用戏谑的语气透露出对基层党员干部懒散工作作风的无奈和不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干部“走读”的表象之下,是心不在焉、魂不守舍的“走心”问题,是尸位素餐、庸政懒政的表现。领导干部要增强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扎根当地,将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与民同吃苦、共患难的时间久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自然就靠在一起。
治理“走读”问题,首先要靠制度的刚性管住党员干部的心,让那些心不在焉的干部走不了、走不好。这需要我们的提拔、任用干部制度向那些能沉下心、真正踏实为百姓办事的干部倾斜,完善领导干部的评价机制,让群众参与进来,让“走读”的干部走不了;另外,切实推进公车改革,规范财务报销制度,让“走读”的干部走不好。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干部“走读”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地域回避制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整饬吏治,说到底还是完善对人的管理,既如此,我们在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的时候也要讲究“以人为本”。近日,陕西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在工作地安家的意见》中就要求,政府做出计划安排,统一解决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周转房建设,保证安家居住用房;组织部门帮助协调安家困难,妥善安排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在新工作地工作和就学。为党员干部解决了后顾之忧,让党员干部在工作地有了家的温暖,无疑是让领导干部不愿“走读”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