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出现如此大规模暴力冲突,很难说公共治理机关没有责任。对暴力犯罪者的查处只是处理问题的表象,关键在于矫正偏离的治理责任。
14日发生在昆明晋宁的暴力冲突事件,以令人震惊的方式和8死18伤的结果,引起社会的持续关注。昆明昨天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对于涉嫌的暴力犯罪,公安机关正在全面侦查。
这是一场酝酿已久、有组织的暴力冲突。虽然目前当地公布的信息依然有限,但从记者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厘清一些基本事实。其一,冲突的直接导火索就是施工方进场恢复施工。其二,从施工方近千人进场和着制服来看,他们对此次冲突有一定的预判。其三,虽然有村民称打市长热线和110,但冲突发生时未见政府部门的干预。
首先带来的疑问是,当地政府对这样一个很易点燃的矛盾火药桶,当真事先一点信息都不知晓?冲突持续过程中,政府的应急机制为何失灵?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出现如此大规模暴力冲突,很难说公共治理机关没有责任。对暴力犯罪者的查处只是处理问题的表象,关键在于矫正偏离的治理责任。
沿着这个思路,不难发现更大的责任还藏在矛盾升级的过程中。从现有的信息来分析,冲突背后乃是完全被撕裂的利益双方。村民认为项目从征地到建设从没有正式签过补偿协议,施工就是强占土地,所以这是在捍卫自己的土地。但晋宁一位干部介绍,14日已经具备复工条件。那么这个条件究竟是什么?整个征地是否遵循了法定的程序?在村民反映情况后,政府部门有没有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过认真的审查?
事发的项目是商业性质的征地,并不带有公共利益的目的,因而开发商须与村民就征地补偿协商一致,政府则应退居中立位置,专心供应制度公平。但在现实中,政府牵头搞开发,商业行为也被烙印上行政化色彩,尤其对于这种“市重点规划”的项目,政府有没有违规操作的地方?其究竟站在利益冲突的哪一方立场?倘若丧失中立的立场,迷失供给公平的职责,进入治理轨道中的利益矛盾,便很难寻求到法治内的沟通、协商渠道。一旦法治机制被弃用,结果就是让利益双方不断撕裂冲突的口子,最终演化为不可控的大规模冲突。
目前,冲突的事实还需要还原,不管是官方通报的施工方人员被村民非法捆绑殴打烧伤,还是村民描述的施工方组织“打手”进村“见人就打”,有待全面客观细致的信息开放。不过,真正遗憾的是,当地从2010年征地以来的矛盾不断升级中,我们没有看到利益纠纷进入法治轨道,甚至连这样的努力都未见到。工程停滞也没有为矛盾冲突提供缓冲,而只是将矛盾简单搁置起来,如同战斗中的短期休战,新一轮的冲突更加激烈。它提供给现代治理的警示是:缺乏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利益冲突便很可能溢出来,社会矛盾极易被彻底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