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刘海明:制造“偶遇新闻”的真实动机
//www.workercn.cn2014-11-05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11月4日,《人民日报》批评部分领导因沽名钓誉之心制造偶遇新闻,在网上引起震动。这个新闻之所以引起网友的共鸣,是巧合性事件普遍化所致。偶然性的巧合并不奇怪,但巧合的东西不能频发,多了就不叫巧合了。

  以主政一地的官员在公交车上、地铁里偶遇记者为例,他们平日里习惯专车接送,难得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刚好有记者站在这类官员的面前,并且很自然地攀谈起来,如此“偶遇”,让记者撞上一次是有可能的。但是不同地方的领导,每有平民生活体验,总能偶遇记者,并且出现“偶遇新闻”,确实容易令人产生质疑。党报评论指责这是官员沽名钓誉之心助长这类“偶遇新闻”,固然没错,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偶遇新闻”的深层原因。

  和市民挤公交车或者挤地铁,肯定没有专车接送那样舒服,如果不是特殊的工作需要,或者是官员的个人出门习惯,就必然有特殊动机。问题在于,挤个公交车地铁,对官员来说有啥直接利益呢?熟悉官场规则的人都清楚,官员升迁与个人形象关系甚大。一个官员所在的单位,年度内被媒体曝光批评三次,本年度甚至下年度的升迁机会就可能被取消;年度内关于个人政绩的正面报道多了,引起组织部门注意,直接被上司赏识的几率大增。

  所以,官员制造偶遇新闻炒作自己,目的不只是为了一时名声的宣扬。通过这个手段讨好上司、给自己的升迁增加砝码才是真正目的。这样,批评官员的“偶遇新闻”,显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官员热衷沽名钓誉,而要找到沽名钓誉的动机是什么才行。

  女为悦己者容。能让一个女士甘愿耗费大量时间、耗费不少化妆品精心装扮自己,表面上看是因为这个女士爱美,但是她爱美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对于那些在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记者动辄偶遇的官员来说,瞬间能和记者掏心窝,记者也不经报选题,径直做报道,如此“巧合”没准儿是地方政府事先安排的必修功课。

  避免类似颇具特色的“新闻”,有必要批评当事官员动机不纯。但若就此打住,未免有点前功尽弃了。官员的选拔和升迁,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看看那些腐败官员在落马前,有关他们的绰号和顺口溜,早在当地流传。有些在位官员的顺口溜,甚至出现在互联网上。这种老百姓口碑的评价如果得到重视,官员被“带病提拔”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相反,如果在提拔官员时,不在乎被考察对象的民间口碑,只看其媒体上的口碑,是不是会有点偏离实际情况呢?“偶遇新闻”有点臭了,但是如果要让别出心裁的沽名钓誉新闻绝迹,还需要在提拔官员时倾听更多的群众意见,以真正的群众评判为标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