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前段时间,南方某城市一存续了12年的足球场宣告关闭,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这一占地近2公顷地块的性质从“体育产业用地”变更为“商业性办公和商业用地”,容积率也从1.0猛增至7.0。据报道,该城市建成以及在建的高尔夫球场多达15个,总占地面积约2400公顷;而大众体育设施用地总面积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
众所周知,打高尔夫球在我国仍属于小众化的贵族运动,普通民众无力问津;而足球等则是大众化项目,玩起来几乎是零成本,适合全民健身。一些地方,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建设的高尔夫球场岿然不动,足球场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却被拆除,暴露出的不仅是规划理念的偏差,也许还有一些地方负责人的管理理念问题。
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盲目追求以摩天大楼、高端消费中心、高尔夫球场等为标志的豪华型现代化大都市,优先满足的似乎不是多数普通市民的生活便利,而是少数富人的奢华生活。比如,挤占公共的河湖水系开发高档商品房,一些高档会所曾经盘踞在公园内营业;不重视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热衷兴建维护成本很高、普通市民难得能进去几回的豪华大剧院、活动中心;等等。
城市是市民共同的城市,公共资源的数量又是有限甚至是稀缺的,政府应当优先利用公共资源,为居民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满足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让多数人感到宜居,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不能因为少数人需求,因为要把城市打扮得更气派,就挤占多数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事实上,任何公共政策的出台,都应当遵循优先保障多数人生存和发展需求的理念。只有这样,才会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实现公平正义。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说到底,就是不断提高百姓的幸福感,但百姓腰包鼓了,绝不等于就有很高的幸福感。实践证明,当百姓的收入达到丰衣足食的程度时,收入对其幸福指数的影响程度将越来越小,而新鲜的空气、充裕的休闲运动场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良好的社会治安、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看似不甚重要,却用钱买不到、难以计量化又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深处的东西,将越来越多地影响公众的幸福感。政府应当多考虑如何提高公众的综合生活质量,如努力扩大服务公众的休闲场所。不少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将地理位置最好、占地面积最大的地块建成市民休闲的公园,比如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皇家山公园等等,这种建设理念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