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依法征收的各种税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众拥有知情权无可非议。同时,也要让公众参与资金收支全流程的监管
从土地出让金到彩票资金,今年以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推出的十篇“钱去哪儿了”系列报道,篇篇直击权力部门收费用钱之弊,问出了百姓心声,引起社会强烈共鸣。这“十问”正在成为一种推动力,推动着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呼唤着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见证着法治中国的前行。
“钱去哪儿了”每每成疑,关键是缺乏公开与透明,甚至存在暗箱操作。例如,屡遭诟病的路边停车费收了多少,有多少能用于改善停车设施?业主们缴纳的维修基金呆在谁的户头,产生的利息又被谁用了?动迁、拆迁而来的土地经过招拍挂后的收益为何成为地方政府的“私房钱”?
盘点“十问”,一些焦点问题被重新厘清,雾里看花的东西被揭开面纱,“糊涂账”变成了“明白账”;然而,由于一些部门装聋作哑或者拒不公开,也有一些问题的进展不尽如人意。
不愿公开喜欢封闭,背后既有官僚衙门作风在作祟,更有巨大利益在驱动。别小看几毛钱的附加费,几十元的公交卡押金,集腋成裘后都是巨量收入。十问“钱去哪儿了”问到了利益这个要害,并剖析出“糊涂账”“小金库”“跑冒滴漏”等资金走向,这才是既得利益者不愿公开的真实原因。
权力之所以能够任性,就是缺乏监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消除媒体和公众的质疑,不能光靠收钱者和用钱者的自觉和自省,还要靠深化改革、制度约束和有力监管。对于收费于法无据、使用封闭运行的资金,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明确整改意见,加快推进落实,以阳光公开重拾公众的理解与信任。
阳光操作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依法征收的各种税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众拥有知情权无可非议。同时,也要让公众参与资金收支全流程的监管。收费的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支取方向又是怎样划定的?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与发展关系密切的资金收支,要事前多听证、事中晒账本、事后强审计、违规必问责,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实施,形成公众参与监督的制度。
十问“钱去哪儿了”引发强烈反响,是因为关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扣合依法行政的时代脉搏。社会对真相的追求不会停歇,媒体对真相的追求永无止境。
2015年,我们将继续追问,继续呼唤阳光透明的力量。(新华社沈阳12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