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4年,“反腐”是绝对的热词。反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如此高的关注度,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力。究其原因,可以有很多。在笔者看来,这一年来令反腐败工作充满了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创新。
首先是理念的创新。思维的惯性最难打破,改变一直以来大家认为是“约定俗成”的常规,唯有通过“新招”出奇制胜。以前大家都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只是纪委的事。2014年,这种错位的观念得到了纠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负主要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的意识正在被广泛传播和接受,通过出台制度、专项督查、约谈等多种方式,各地区各部门“一把手”不再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袖手旁观,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牵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反腐败多年来因为得不到“一把手”重视和支持而导致困难重重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这一招,可以称之为“加法”,通过给党委和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加压,扩大了传统观念中反腐败工作的责任人范围,未增加一个编制,就反腐力量成几何级数增长,的确给力。
其次是工作方法的创新。如果说两个责任是“加法”,那么纪检监察队伍的“三转”则可以看作“减法”——将原来纪委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大大削减,在内设机构、行政编制、领导职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加减法进一步增强执纪监督部门数量和人员力量,从而达到聚焦反腐败主业的目的。表面上看,纪委管的事少了,但在监督和办案方面的力量实际上却增了。所以,做“减法”带来的却是“加法”效应,反腐岂能没活力?
制度的创新,则是将好的工作方法固化下来。专项巡视就是典型。要实现巡视全覆盖的目标,单靠原有的常规巡视是不可能完成的。中纪委通过创新,打造出“专项巡视”这个“反腐特遣奇兵”,把巡视从程序、时间、对象等固化模式制约中解放出来,不再受对象类别、巡视批次、条块级别等限制,并将在今后形成常态。从无到有,从少量试点到大面积推广,这样的创新可以称作“乘法”,使巡视发现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大幅提升,有力地加快了巡视工作的节奏。
这一系列创新之举,最终使2014年的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全年纪委办案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纪委恢复组建以来的最高值,就是最好的明证。创新,也使反腐突破藩篱,“退休官员不再追责”“一个地区不会一下子抓一大片”等潜规则逐个打破,一个个“新常态”让广大党员干部心中警钟长鸣,不仅有力地惩处了贪腐分子,还大大提升了反腐的震慑力和警示性。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反腐败工作就一定能与时俱进,有效遏制腐败,让党的肌体始终保持健康。
广州日报:应区别对待“人肉搜索” 2010-07-02 |
人民日报:让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2010-01-19 |
人民日报:让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2010-01-19 |
王秋冬:GPS能够真的能够管住公车吗 2011-02-10 |
李思辉:公推直选展现党内民主新风 2013-02-22 |
官员“下海”,如何筑好制度“防火墙” 2013-09-16 |
科研经费怎成唐僧肉? 2014-02-18 |
人民日报:制度创新聚合反腐正能量 2014-03-18 |
法制日报:副省长被查当地不知情可常态化 2014-03-25 |
吴学安:“反腐败拖累经济”站不住脚 2014-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