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这是媒体对“红顶中介”的形象描述。
随着简政放权的日趋深入,政府部门行政审批的门槛越来越低。但诸如评估、鉴证、意见书、技术性检查等第三方中介,却有增无减,形成了行政审批之外的又一道高高门槛。
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部署进一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强调,继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整治“红顶中介”,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着力铲除滋生腐败土壤。
按理说,介于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中介组织,肩负着政府的重托和社会的希冀,理应成为独立超脱、公平公正和值得信任的市场监管者。但由于权力的介入和利益的牵扯,一些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却被异化为尾大不掉的“二政府”和掠取暴利的工具。在这些中介机构的前面冠以“红顶”称谓,就在于其与官场和权力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隐秘联系。
“红顶中介”,说白了不过是由具有审批权限的政府部门迫于下放行政审批权力的改革压力而实施的应变“对策”,是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怪胎。尽管其常常被蒙上五花八门的遮羞布,但却难掩其顾恋既得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司马昭之心”。
比如让由政府部门“变身”而设的协会继续享有审批权;政府主管部门将部分职能隐藏或委派于中介协会从中渔利;让政府部门官员退休兼职协会领导“发挥余热”等等。其牟利手段多辅以“联办”、“分红”、“纳贡”等收费名义。其实质是假放权,真放水、牟横财。
“红顶中介”的存在,扰乱市场秩序,破坏企业公平竞争,滋生腐败温床,让政府简政放权为企业减负添力的改革目标受阻,其危害不容小觑。“红顶中介”让简政放权的通道遭遇人为“棚架”和“肠梗阻”,不仅稀释和蚕食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红利,也让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美誉度严重受挫,已经成为新的腐败领域。
整治“红顶中介”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铲除这一社会毒瘤,需要加强对简政放权后政府职能的再梳理、重洗牌,切实规范部门事权,强化资源配置监管,消弭行政审批“灰色地带”;创立“中介超市”,建立公平、简捷、高效的企业服务保障体系;对借简政放权之机揽权牟利的行为,更需依法追究,严惩不贷。
加强学校安保仅是治标,找出为什么校园惨案... 2010-05-07 |
“百姓敲诈政府”从何说起 2010-11-04 |
齐鲁晚报:“百姓敲诈政府”从何说起 2010-11-04 |
语出今人 2012-06-01 |
如此底气从何来 2012-11-02 |
武汉晚报:城管“堵门收费”,你怎么看? 2012-12-06 |
单靠罚款难禁烟 2013-05-16 |
小学英语,何去何从? 2013-09-12 |
简政放权,肃“贪”莫忘治“懒” 2014-02-25 |
上亿水利项目建成即废谁负责 2014-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