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肖 伟:坚决惩治“为官不为”
//www.workercn.cn2015-02-13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层层推进,使为官者行动上不如从前随意,精神上多了监督压力,权力上划定制度红线,生活中更要求自律。一时间,“为官不易”之声忽起,一些官员怠政懒政,认为“要求高了、任务重了、纪律严了、特权没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不做事。这种观点其谬大矣。当下中国,正处于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时代。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需要推陈出新,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发挥积极作用。只有积极作为、勇于作为,敢于担当、乐于创新,将个人私利抛开,将利益堡垒打破,树立全局眼光,追求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在这样一个“大作为”的时代,若还“不作为”,必然是误国误民误己。

  仔细分析,“不作为”的背后隐藏着几种心态,耐人寻味。一是“不贪也不为”,这类官员对自己要求严格,绝不违纪,但对工作不负责任,对下属不加约束,讲究独善其身,与庙中的木骨泥胎无异。二是“怕事不敢为”,这种干部以晋升为目标,怕得罪上级、怕承担责任、怕影响仕途,做事谨小慎微、缩手缩脚,该做的事情不敢做,更遑论积极主动执政为民。三是“慵懒不想为”,这类官员不追求仕途前程,整日优哉游哉,只想为自己找个“铁饭碗”,毫无为人民服务的意愿。四是“护私而不为”,凡是涉及个人私利、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这类干部就两眼一闭、不闻不问,不作为。这些现象,轻则耽误一地具体工作,重则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同样也是腐败。

  诚然,我们不能忽略一些“难作为”的客观因素。某些领域改革还不到位,种种体制机制限制了作为的积极性和成效;有的具体工作思路还不清晰,基层干部对创新风险把握不准;部分考核指标尚未跟进,不少人有改革动力但心存顾虑;群众对改革期望很大,而官员的执政能力和政策的实际功效尚有差距等等。对此,一方面应继续通过改革解决问题,让体制机制、考核标准等有针对性地为改革大局服务,及时调整,去掉不合时宜的“紧箍咒”,要重实绩、讲实效,要对懒政庸政怠政行为严肃问责。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应营造宽容、善意的氛围,解除干部的心理负担,鼓励创新、鼓励改革。让勤政有为、主动作为、善谋善为真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词,让大批有能肯为的“千里马”竞相驰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