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针对“软拒绝”现象完善考核问责制度,把评价官员工作表现的权力真正交给前来办事的群众和企业
目前,部分官员为了避免负责任、受牵连,对企业“软拒绝”,现在“不接电话、不批文件”就是一些官员的“新状态”。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类似于这种“软拒绝”的现象就引起过热议,比如有人大代表指出,官员现在“不吃不喝了,但事也不办了”。这就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为官不为”。显然,无论是“软拒绝”还是“不办事”,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经营、经济增长,也会对政府形象造成新的损害。
为何会出现“软拒绝”或“不办事”?很多人的看法是,由于高压反腐,地方官员担心在给企业办事过程中自己被拖下水,所以想办法逃避办事企业。或者是由于考核问责比以前严了,地方官员为了少担风险少担责任,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导致“软拒绝”。
西部某省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国企人士不久前告诉笔者,如今官员不愿意办事,是因为缺少利益驱动。以前,官员们之所以愿意为企业办事,是由于中间有官员的利益,比如企业除了请吃请喝请玩,逢年过节还有各种“表示”,尤其一些项目中有回扣提成,自然办事积极。如今办事没有好处,官员就不积极了。
“软拒绝”是近两年出现的新现象。尽管国务院有关部门不断在简政放权,但部分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后,由于一些地方官员不作为,审批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据说,官员们“软拒绝”的借口有很多,而且很多借口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这让急于办事的企业没有办法。
对于官员“软拒绝”,必须要“硬约束”,才能让官员们不敢、不想、不能找理由拒绝为企业办事。首先要通过考核问责去触动官员利益。即细化考核问责制度,不给官员“软拒绝”的机会。应该针对“软拒绝”现象完善考核问责制度,并把评价官员工作表现的权力真正交给前来办事的群众和企业。
其次,进一步简政放权并细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现在,虽然各地政务大厅都公开了办事的程序、时间以及相关办事条件,表面上看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但仍然设置了很多前置条件,而这恰恰成了官员“软拒绝”的借口。只有进一步简化手续,进一步明确官员办事责任,才能减少官员找理由推脱。
再者,也要允许官员有适当的试错机会。一些官员“软拒绝”是因为怕担风险,那么,就应该打消官员这种顾虑。如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企业创新就意味着要冒一定风险,负责审批的官员自然也会冒一点风险。要适当允许在一定框架内创新试错,官员办事时顾虑才会少一些。
另外,要从思想观念上去纠正官员不作为。一方面是批评、纠正不作为思想;另一方面是教育、鼓励官员积极作为。当然,严厉问责才是鞭策官员积极作为的有力鞭子。如果我们以反腐的力度去治理官员不作为,严厉问责一批不作为的官员,必然能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余丰慧:“放松楼市调控将失信于民”振聋发聩 2010-07-20 |
西安晚报:差别化房贷政策重在提高执行力 2010-04-19 |
齐鲁晚报:敢于问责,才能遏制房价疯涨 2010-04-20 |
又见“新地王”折射调控执行力疲软 2010-09-10 |
舒圣祥:对廉租房截流146亿当问责 2010-11-18 |
话题圆桌:百姓的温暖完败官员的“乌纱” 2011-01-13 |
陈 坤:防止“农民收入”考核成为数字游戏 2012-02-23 |
徐立凡:怎能欠债越多提拔越快 2013-10-29 |
地方债 2013-10-29 |
吴杭民:如果不问责 再多的房价调控都会是... 2014-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