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报道,今年5月,国家信访局会同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成6个督查组,分赴晋、沪、苏、甘等6省区市,对主要涉及土地征用、城乡建设等方面的48件信访事项进行了实地督查。近日,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对其中的44件信访事项进行了公开。
征地用地,一直是地方治理中的矛盾多发地带,也是信访问题的重要来源。从报道来看,督查组在6省区市花了很大精力“翻旧账”、问积案,一些民间诉求得到了回应,一些陈年的糊涂账也得到了处理。这种自上而下的监督力量的注入,往往能打破僵局,触及一些悬而未决的老问题,对涉事百姓来讲,未尝不是一种希望。
比如,在山西河津,12年前村干部因强征土地与当地一户村民发生冲突。经督查组调查,补偿协商未果而强征土地属实,相关企业非法占用土地侵害了农民利益。同时,督查组也发现,这户村民征地补偿实际已经完成,但其家人还是投诉不断,原因在于有“讨个说法”的“秋菊式心结”。差的不是钱,而是一声道歉。
透过这一个案,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可见一斑。尽管信访督查组并不“大包大揽”,而是将事项落实到有关部门,推动事情依法解决,但在一次次较真的还原中,一些官员侵害民利、漠视民情、作风粗暴的顽疾,还是凸显出来,这对他们无形中施加了压力。
再者,不回避过去问题、督促地方整改,将督查情况向社会公开,并且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督查,这些举措,都让地方政府感到不小的压力。尤其在一些经历塌方式腐败重创的地方,督查组的到来,更让一些干部倍感紧张。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这些压力因素,对破解问题、提振干部状态,是一种正能量。当然,督查组也注重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而不是为了揭锅盖而揭锅盖。从不轻易暴露身份以防激发信访人不合理诉求,到遵守办事程序反馈情况,表明了帮忙而不添乱的务实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地方的老百姓将督查组称为“包青天”,这固然有信任和期待,但也反映出“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和心态。从长远来看,信访问题的化解,还得靠基层治理的优化提升。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协调和处理民众诉求,需要法治保障。就此而言,督查组下基层的意义,不只是推动了一批案子的解决,更在于指导规范地方信访工作,进行依法办事、按程序处置的示范。法治观念和法治方式真正融入基层治理,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