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朱珉迕:“权威发布”何以难平公众质疑
//www.workercn.cn2015-06-24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舆论高度关注下,南京“6·20”重大车祸的真相竟愈显扑朔迷离。公众关于肇事宝马车司机的最初认知——严重超速、无证驾驶、事后逃逸、存在“毒驾”,随后被南京警方逐一证伪。据南京交管部门的通报,在确认肇事司机闯红灯引发事故之后,又查明宝马车是抵债所得;同时,现场并未发现毒品,宝马车的车速比身边车辆“快一些”,车主也只是“暂时离开”。

  或许是“宝马车主”这类具有标签性质的身份,加之民间曝出视频显示出事故的空前惨烈,官方的“权威发布”却并没有平息公众的怀疑。即便交管部门称已通过DNA鉴定的方式确认肇事车主身份,但关于事主被“调包”的传闻仍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而“快一些”、“暂时离开”等说法更是遭到普遍质疑,乃至有大量民众呼唤目击者出面开展“独立调查”。

  事实上,目前无论从官方现有的调查结果,还是从公众掌握的信息看,这起车祸还是一起“普通”的严重交通事故。无论车主是“宝马”还是别的什么车,车祸本身就是车祸。但如今事态的发展却已然超越了交通事故的范畴,变成了一部“悬疑剧”。当任何“权威解释”都得不到信任,本应简单的真相只会愈加模糊;而当车祸成为悬而未决的疑案,最终受损的将是政府公信力。

  对此,政府部门纵有无尽的“躺枪”感,也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并尝试作出更为完满的回应。这显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实,造成事件“反转”的并不是权威部门本身——人们关于事故的最初认知来自媒体披露而非“权威发布”,媒体报道的信息亦随着调查开展而有所修正。但同时,政府部门在“权威环节”中的作为却依然有需要反思之处。

  即便连续两次公开回应已属不易,但与公众的极度关切相比,南京方面的回应犹显慢了一拍。而回应中间折射出的随意,更为公众留下了可供指摘的话柄。来自目击者的证言和民间流出的视频记录,都足以令人判定肇事车辆处于非正常的超速状态,人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其究竟“速度几何”、“超了多少”。按理说,这是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只需要通过官方给出权威结论即可,但交管部门却以草草一句肇事车辆“比身边车辆快一些”作答,并称其“没有出现狂奔的现象”。用主观判断代替客观数据,在事故调查中是很不专业的,如此说法,非但无法以理服人平息传闻,反而可能让人留下官方“不当回事”甚至有“猫腻”的印象。

  事故调查是一个严肃的过程,“权威声音”不可能全被公众带着走。只要合乎真实的逻辑,官方作出的回应超出公众想象、甚至相反于公众的想象,都是正常的现象。但“顺应公众期许”同“被公众裹挟”又是两回事。“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是政府事务的通行标准;在类似公共事件中,当舆论已经开始众声喧哗,“说比不说好”、“早说比晚说好”、“实话实说比故弄玄虚好”就应当是政府部门须秉持的不二准则。这中间既涉及回应的技巧问题,比如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能轻易下结论,肇事者的量刑依据应留给司法环节决定;但更重要的还是直面关切的方法和态度。貌似公开、实则躲闪的“伪公开”,支支吾吾、语焉不详的“真推诿”,乃至一些出于思维惯性、一厢情愿的草率表态,都只会把政府部门推向被动的境地。

  就此番南京“6·20”重大车祸,很多人想起了几年前杭州“70码事件”——飞速飙车的跑车将男青年谭卓撞死,警方最初称肇事车辆车速“每小时70码左右”,引发公众极大不满。“70码事件”的结论最终也被反转,一度成为当地警方的一桩丑闻。殷鉴不远,今人当以此自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