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朱珉迕:群团工作,变“手势”先要改“官腔”
//www.workercn.cn2015-07-09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于日前召开。由党中央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其规格已经创下了党史先例;置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下,群团工作的地位和分量,也由此可见一斑。

  顾名思义,“群众团体”应当是最具群众性、最贴近群众的团体。通观党史,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党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说白了,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能不能“同群众说上话”,说的是不是“群众的话”,又能否借此实现充分有效的社会动员,直接影响到治国理政的全局。

  这原本不应成为问题。但在社会格局和社会需求日趋变化的当下,群团组织能不能继续“有效动员”,却被打上了一个问号。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的冲击和新社会阶层的崛起,不少地方固化的群团工作模式已经捉襟见肘;在一些基层群团组织,甚至有人抱怨:方兴未艾的社会组织,正在“挤压”他们的施展空间。

  简单地埋怨外力显然无济于事。“工青妇”与新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群团工作会议亦已传递明确信号: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至于如何加强,靠的是“自我革新”。这种“自我革新”,意味着遵循国家治理的新要求,改造传统的工作“手势”;更意味着直面自身问题,转变观念和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的如下强调,颇为耐人寻味:对党的群团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必须充分肯定,同时必须注重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重点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有心者应该记得,两年前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曾提醒,共青团干部要做“青年友”,切不可做“青年官”。这番提醒,针对的其实是所有群团组织干部;其切中的,正是有没有“脱离群众”这个群团组织发展的要害。

  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友”,还是群众的“官”,决定了群团组织离群众是近还是远,也影响到群团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大部分群团工作者对此颇为清醒,但也有人并未摆脱误解和偏见。在一些地方,总有群团组织的干部认为所在组织是“二政府”,自己自然是“官员”,于是一切工作沿袭行政机关的层级方式;有的干部熟谙“对上负责”的行政思维,在基层的工人、妇女、青年眼里,他们更擅长“作报告”、“作指示”,对工作对象的实际需求却茫然不知;更有甚者,公开将基层群团工作经历视作向上升迁的“跳板”,人们只见其“跃跃欲升”,却不见“沉到基层”……

  这些现象,在刚过去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均有强烈的反映。显然,“官腔”不改,群团组织的干部们只会离群众渐行渐远,甚至栽了自己的跟头——前一阵被曝光的湖南永州官员“踩红毯植树”事件,作为始作俑者之一的区妇联主席就受到了免职处分。就事论事地说,铺红毯未必是妇联主席一人的错,或也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因素。但话说回来,身为一个群团组织的干部,精力却花在如此这般的“投上所好”上,其要团结的“妇女同志”们,又会怎么想呢?

  需要反思的,自然不只是一个妇联主席。正逢“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之际,各级群团组织的每一个干部,其实都值得以此为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说到底,群团组织的政治使命,是“为党分忧、为民谋利”;其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应当是“桥梁和纽带”,是“治理中枢”。每一条定位,都意味着群团工作必须告别“官腔”,弘扬务实之风。而在摆正了这样的位置之后,一切顺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手势”更新,都会水到渠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