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龚朴磬:“零查处”不是纪检好成绩
//www.workercn.cn2015-08-12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8月7日上午,甘肃省榆中、阿克塞、瓜州等11个县(区)纪委书记,因所在地上半年对“四风”问题“零查处”,被“请”进甘肃省纪委。同时被“请”进省纪委的,还有这些县所在的兰州、酒泉、平凉等8个市(州)分管党风政风监督工作的纪委副书记、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约谈之前,省纪委还就“零查处”问题进行了专题通报。(8月1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虽然持续高压的反腐败使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毋庸讳言,群众的“腐败无处不在”的感受并没有得到多大程度的消减。这种感受,不仅来自于“大老虎离我们太远”,也来自于“眼前苍蝇每天扑脸”。有的基层干部的吃、拿、卡、要,有的部门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有的领导干部公车私用、大吃大喝、和老板勾肩、和地痞搭背,这些行为,有的也许够不上条条款款,但对干部形象的破坏并不亚于被绳之以法的腐败。解决这些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基层纪检责无旁贷。

  总体来看,近年来地方纪检的监督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纪检成效较以往明显。然而,也有一些地方,纪检工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被批评为“纹丝不动”——“零查处”可以说就是一个生动注脚。真的没问题了吗?不是。正如甘肃省纪委对“零查处”县(区)的责问:“如果是‘四风’问题绝迹了,为什么省纪委在明察暗访中发现了那么多问题?为什么群众的信访举报还在大幅上升?”事实告诉人们,“四风”问题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多和少、重和轻、深和浅的问题。没有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的例子不少。有的地方表面平平静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其实是问题严重到“集体无意识”,保持着“腐败的平衡”,一旦外力介入真抓实查,一拔萝卜全是泥,一处理就“塌方”。新京报记者年初梳理,就已经至少有22个地区发生了“塌方式腐败”险情。如果这些地区的纪检干部敢于担当、恪尽职守,何来“塌方式腐败”?纪检干部好比猫,腐败分子好比耗子,纪检干部不查问题,就如猫儿不逮耗子,毫无用处,如果猫鼠同窝、沆瀣一气,瞒案不查、蒙混过关,那问题就更严重。

  耗子总是暗中活动,问题常常在暗处。随着正风肃纪的不断深入,“四风”藏匿得更隐秘,伪装得更巧妙。大张旗鼓、大摇大摆的检查注定低效,检查没走近,问题早溜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不打招呼暗查暗访、融入群众微服私访。总之,都要沉下身去,深入下去。如果作风漂浮、高高在上,闭门不出、脚不沾地,或者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下去就是听听口头汇报,查查书面资料,走几个布置好的点,问几个安排好的人,当然查不出问题。

  群众不满意、组织不满意的“零查处”不是纪检好成绩。纪检干部就是找问题的,就要有“鸡蛋里挑骨头”的严苛,就要不怕得罪人。如果奉行好人主义,不敢担当,执纪不严,有案不查,一心只想当“太平官”,就是失职。面对目前依然严峻复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纪检干部不仅不能当“太平官”,还不能有虚晃一枪的作秀心理,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战”心理,不能有小胜即安的懈怠心理。只有真刀真枪、连续奋战、久久为功,纪检工作才能赢得群众点赞。

  文/龚朴磬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