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熊 庆:在基层当好学习型“工兵”
//www.workercn.cn2015-08-13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基层工作虽然琐碎,但干部必须有一个主动再学习的过程。哪怕只有10斤的担子,也要使出100斤的力量

  在基层沉淀20年以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基层工作虽然琐碎、不起眼,但干部必须有一个主动再学习的过程。20年来,除了在团县委工作两年外,我历任组织干事、团委书记、管理区主任,到现在当镇党委书记,一直呆在农村基层,这种体会越来越深。

  在农村工作,即便你学历再高、书本知识再多,也得要学。这并不是说,农村基层排斥知识,而是说,无论什么知识,到了基层都需要接地气、接人气。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入乡随俗,会说土话、懂人情世故,才能赢得群众的尊重与支持。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如果跟群众搭不上话,怎么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群众办事?

  这样的再学习,不只是低姿态。干工作首先要融进去,因此,熟悉基层环境是必备素质。我常留心学习农村的工作术语、工作套路,听到一句农谚俚语也要用本子记下来。“没有扭筋子树,只有扭筋子人”,“细细籴儿舂得出米儿来,细细话儿说得出理儿来”。这些俚语,在处理乡里纠纷、协调干群矛盾时,是最适合不过的。只有能迅速接入群众的话语场,你去协调矛盾时群众才听得进去,你提出的发展思路才能得到认可。

  与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不做作,不矫情,不要让群众感觉你是“大干部”,而是可以给他们评理做主的“湾大爹”,帮助解决问题的“老先生”,让他们喜欢疼爱的“邻家妹”。在农村工作,穿着要朴素,特别是下乡时,如果穿得花枝招展,金银首饰一大堆,就会显得跟群众格格不入,影响交流融入和工作开展。很多时候,要到群众家搭伙吃饭,如果连饭也不敢吃,那根本不用谈工作了。

  基层干部的“痛点”很高,首先要吃得苦。暴雨季节到河防堤坝值班、寒冬酷暑走街串巷宣讲政策;一边孩子发着烧,一边要下到田间地头察视农忙;有时候被群众误解,还要顶着骂声继续做事……这些辛酸,相信很多基层干部都曾经历过,但还得顶着委屈干事。而且,有责任心的基层干部,“笑点”都很低。有时候,帮困难老乡办个低保,就很有成就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称道,就是最好的奖励。

  做一件事像一件事,是我上学时的座右铭,如今也成为我的工作准则。我一度认为,公务员不大适合女性。真正到基层磨砺一番才发现,有些工作,女同志做反而比男同志更有优势。“收款子、驮铲子”,我都做过,从来没落后过。用心做事,不妄自菲薄,不自甘落后,性别影响并非不可跨越的鸿沟。关键就在于,哪怕只有10斤的担子,也要使出100斤的力量,把每一件事、每一步都做好、做扎实,这样才能做到石板栽花——底子硬。

  扎根基层的乡镇干部,战斗在最前沿,工作在第一线,背天大的责任,拿不多的待遇,他们就是一盘军棋中的“工兵”,虽然普通但不卑微,个人力量微薄但整体作用不可或缺。只要他们能在基层完成再学习、再淬炼,保持良好的精气神,基层治理的格局一定会大有改观。

  (作者为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白莲镇党委书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