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王 地:灾难来时,我们应具备的第一素质
王地
//www.workercn.cn2015-08-20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距离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已过去近十天了,悲痛之余,一些微博账号、微信公号编造、散布不实谣言,制造恐慌情绪,比如“有毒气体已向北京方向扩散”“方圆一公里无活口”“商场超市被抢”等,还有人谎称亲属在爆炸中身亡,以“救灾求助”为名传播诈骗信息,谋取灾难财,实在为人所不齿;更有一些“网络大V”恶意调侃,借机发布极不负责任的有害言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做法理该受到唾弃。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严肃查处了360多个传播涉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谣言信息的微博微信账号,对这些企业和个人相关账号依法采取关停措施。可见国家层面对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互联网时代,人们了解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频度和速率都呈现井喷式发展。而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身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的漩涡中。网络谣言就像一个毒瘤在人们的生活中潜性生长,它以毫无事实根据的信息拼凑而成,以击鼓传花式的“点——线——面”累积扩散,肆意渗透到信息交流的各种平台上,就像病毒一样无孔不入而又传播迅速。

  网络谣言四起,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推手,也有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在当前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虚拟世界,一则消息爆出后,很多人第一时间关注的是这个料是否劲爆,是否能夺人眼球,然后选择转发传播。这给谣言的蔓延提供了土壤。我们对“蛆橘”谣言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等公共事件,想必还记忆深刻,引发全国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的“谣盐”、重创国产乳制品的“皮革奶粉”传言等,同样在社会上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如今,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发生后,一如既往地谣言四起,别有用心之徒,如微博上广西女孩冒充天津爆炸事故受害者亲属身份在网上通过打赏功能,骗得千人捐助款额近10万元,更让我们感知到谣言惑众对于社会的危害。

  谣言为什么有市场?为什么很多人相信谣言,并且热衷于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传播?甚至为什么一个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会让不明真相的人们选择听信?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公众对于真相的“饥渴”,对于媒体传播现状及官方发布信息详实度的失望。受众长期处于真相的“饥渴”状态,反映的是当下媒体,政府职能部门回应社会,以及社会各层对现实状况有意或者无意的失察,当媒体公信力在受众心目中下降,当政府部门辟谣速度慢于传谣速度,当受众在正规渠道得不到想要的真相,人们就容易在自媒体形态中寻找答案。许多谣言能够广泛传播,甚至轻而易举地在网络媒体上牟利,真正的土壤不是新媒体的形态本身,而是传统媒体和实体社会的失语和不作为。

  当然,有些人就是纯粹的恶意造谣和盲目跟风传谣,鉴于此,必须亮出法治重拳来治谣。网络谣言的背后,一些有组织的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公关公司通过发帖、删帖、炒作、造谣,制造社会热点,借机谋取经济利益,一些网站对这种恶意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参与其间,这些都必须予以坚决查处。

  凯斯·桑斯坦提出:“要控制谣言,应从法律责任入手,使谣言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些法律责任,增加造谣、传谣的代价。”治理网络谣言是同样的道理。对国家职能部门和每个有社会责任的人来说,坚决防堵网络谣言的野蛮生长,才是当灾难到来时我们应具备的第一素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