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黄 越:别让逼捐式扶贫变了慈善的味道
//www.workercn.cn2015-10-20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10月17日是国际扶贫日,10月16日凉山本地多个微信公众号曝出,昭觉县干部因为国家扶贫日而被逼捐,每人需要捐赠400元,直接从工资卡中扣除,官方对此回应,此说法失实。(10月18中国新闻网)

  扶贫济困是善举,是善心的外在表现,它是一笔宝贵的道德资源,它更是纯天然而不加修饰的。在精准扶贫大力实施的今天,国际扶贫日以募捐倡议书的形式唱响助贫解困的“号角”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因为一些官员起了“私心”,为了自己的政绩、好大喜功而逼捐的话,那么捐款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当然,人的善心有时候是需要外界的唤起和引导的,但这唤起和引导应该是唤起人们内心善的一面,尽力而为,尽善而为,只要他有了善念并且表现出了善举,就应该予以肯定。绝不能按捐款数字的大小来衡量其爱心指数的高低。否则,歪策唤起的必然是人们内心的怨和叹,怨与叹多了,善心工程也就成了怨心工程。

  慈善一旦成了行政命令,善心工程一旦成了面子工程,贴金工程,也就没什么面子了,因为贴的那层金根本包裹不住里面灰暗的底色。如果打着慈善的幌子要求强制捐款,那么这种爱心是否需要打上双引号?如果捐款是被强迫的,那么这种逼捐是不是一种变相的抢劫。

  扶贫济困源于爱心,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回归感,但强制慈善硬生生的剥夺了大众的爱心权力,爱心捐款成了一些官员需要完成的漂亮政绩目标和理直气壮强制摊派的任务,这是多么令人心寒的一出闹剧。在数字堆砌的错误政绩观、事业观、价值观的驱使下,最具人情味的慈善都被充作堆砌政绩的基石。这种打着“爱心”旗号的“逼捐”,难道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上,对被逼捐者进行道德的绑架和抢劫吗?

  “扶贫济困”是慈善,慈善不仅是为了缓解和调节贫富差距,也是减少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宝贵道德资源。但现在“扶”与“济”的人的内心没有快乐了,甚至抑郁得骂起娘来了,凝聚力和“和谐”还从何谈起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