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消除“四风”盲区关键是找对“根”
朱永华
//www.workercn.cn2016-02-14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一纸盖章或签字的卡片,注明商品名称、数量、领取时限等基本信息,就可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送礼流程。春节前后,记者在一些地方采访发现,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水果店、烟酒店、生鲜熟食门市等,成了一些人送礼的新选择。基层呼吁,反“四风”要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从“根”挖起,不留死角、盲区(据2月11日《新华社》)。

  其实,无论反“四风”的网编的如何缜密,只要有人愿收、有人愿送,“盲区”几乎就无处不在,大商场管的严,可以选择里边小店,当面送礼有风险,还可以选择不见面的“预约”,就像报道中描述的那样,可以利用路边小商场小摊老板的便利,付款之后将签字的卡片,商品名称等传送给对方,这种送与收就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流程,而且还几乎无从监督。如果这样还有风险,利用现代很多手机客户端平台,不但可以轻松烟酒茶叶等礼品,更可以轻松给对方发红包送礼。说到底,想完全实现反“四风”不留死角、没有盲区、在现实社会中几乎就不可能办到。

  正如基层所呼吁的那样反“四风”要从“根”挖起,但这个“根”究竟在哪?显然不在“四风”现象的本身,“四风”现象在如此高震慑、高密度的监督整治过程中,依然成为“猫叔游戏”,而且总有人乐此不彼,根源在“四风”背后巨大的交换利益驱使。在中国的传统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以感情基础建立起来的“礼尚往来”,而这种完全融入感情的“请客送礼”非但不能算是“四风”之一,反而是凝聚感情和民间关系和谐的一大象征。只是当这种请客送礼与公权力“挂钩”之后,也就彻底失去了“感情色彩”,变成了彼此都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向掌握公权力的官员送礼,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公权私用”为送礼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实质上他也是一种变相的行贿受贿。因此,“四风现象”的根是在公权力的滥用和私用上。只有约束住公权力,让送礼者无利可图,自然也不会再有人送礼,更不会再挖空心思寻找“四风”的死角和盲区。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制度把公权力完全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尽管制度的建立和监督的加强也确实受到了一定成效,尤其是不断的高压反腐更产生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但实际上真正约束公权力滥用、私用的“制度笼子”,既没有编织的伸不出手,更没有发挥出实质性作用。而且可以想象,一旦反“四风”出现懈怠,一旦反腐态势呈现“反复”,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效很可能会一夜之间“重蹈覆辙”。所以,健全完善约束公权力的制度笼子才是根本,既能巩固业已取得的成效,也不会因某些权力变更导致“死灰复燃”。

  事实上依靠权力反腐本身既非科学也非长久之计,唯有构建完善的制度确保公权力在法制范围内阳光行使,由权力“越轨”滥用私用所带来的“四风”顽疾才会绝迹,更不会再有滋生腐败的土壤,这在我国香港和世界很多法治国家都可以得到验证。

  显然,对呈现的各种“四风”苗头需要严厉整治,也是必要的“治标”,但与此同时,更需要着眼和加快制度笼子的编织速度,将公权力完全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且这个“制度笼子”不仅伸不出去手还需“带电”,无论伸手和触碰,都会让公权力使用者付出沉重代价,这是“治本”。是如此,“四风”还有什么生存的死角和盲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