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以城市群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
韩林飞
//www.workercn.cn2016-04-0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未来城市群地区必将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新的增长点,成为城市与区域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内容

  纵观世界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既不是个别城市的“一城独大”,也不是少数地区的“简单均衡”,而是通过发展城市群,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深化城市优势互补,共享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实现共同振兴。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再次引发全社会对城市群建设的关注。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通过发展城市群,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小区域间经济差异,确保城镇化过程中人员的有序流动,将会有力推动我国城镇化的整体健康有序发展。

  从世界区域与城市群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生产要素的流动汇集与扩散是城市群发展与区域联动的重要内涵,未来城市群地区必将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新的增长点,成为城市与区域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内容。发展城市群的最大优势在于打破“一亩三分地”的行政藩篱,将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省份和地区捆绑在一起,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的整合汇集,实现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与优势互补。在这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说是先行先试的典范,也取得了不少可供借鉴、可以复制的经验。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内地城市群数量或将达到20个,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城市群,未来有望形成更多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开发方向、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建设,增加我国城市群数量,增大城市群覆盖范围,推进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减小区域间现存的经济差异。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的首要要求就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而建设城市群正是区域协调的重要内容。

  此外,城市群的建设也与社会公众的就业、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的未来城镇化不以简单的GDP或人口来作为定量标准,应更注重城市化的品质与质量,更加注重民众在本土本乡的发展。当前,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仍然是主流,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增加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流动之痛。而发展城市群,正可以促进劳动人口在本区域内有序流动,既可以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从而实现就地就业,也可以通过城市群吸收一部分人就业,避免人口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显然,这既能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可以预见,“十三五”规划纲要确立的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目标,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发展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离土不离乡”地建设城镇集群,让人民看得见“乡愁”、真正安居乐业,这将是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