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提前退休”或是“裁撤冗员”的出口
毕晓哲
//www.workercn.cn2016-04-06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时下,延迟退休是社会热议话题。国务院日前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但在湖南一些地方,近期却有一些年龄并不算大的“局办委”或乡镇“一把手”、重要班子成员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按照地方“公务员50岁(或50多岁)以上可退居二线、享受比在职时更高待遇”的政策,自请“早退”,成为“休而不退”的“散吏”。(4月5日新华网)

  一边是社会舆论热炒“延迟退休”,另一边却是一些地方官员“提前退休”、“照拿工资”,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注定会被舆论所关注。为何在全民逐步探索和推动“延迟退休”之时,一些地方却反其道而行,容忍和默许官员“提前退休”呢?或为现实所迫,也是无奈下的选择。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为708.9万人,多数分布在基层,且公务员总量过于庞大。同时,据公务员管理部门发布信息称,公务人员普遍面临“上升瓶颈”,基层官员普遍面临晋升“天花板”。也就是说,最大量的公务员人群聚集在基层,基层公务员单位也确实存在大量的“闲散式”、“冗员公务员”现象。在湖南当地的一家媒体报道称,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苦熬半辈子仍然干不了副科,而且,湖南省基层公务员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在这样的现实现状之下,或是一些地方明知公务员“提前退休”与政策不符,也要“睁只眼闭只眼”的原因。

  湖南省一些地方出现的公务员“提前退休”现象,并非个别。早在2013年,河北黄骅就有62名干部“提前退休”,一时引来舆论关注,而且这种提前离岗的现象并不仅仅在黄骅发生,甚至在北京下属郊县,也出现了针对55岁以上干部,劝其提前离岗的情况。这些地方支持默许、公务员个人“乐意”的“提前退休”,在我看来或能成为解决国内公务员群体“冗员现象”和体制机制积弊的“出口”。

  一者,一些官员“提前退休”必然会有新生力量上岗。总体而言,想提前退休的官员精力相对不足、冲劲相对不够,缺乏新生代官员的锐气和闯劲。“老官退休”换来的是“新官”的工作热情激情,从这个角度上是值得的。另外,“退休”一名官员,会提拔若干名下级官员,影响的是一批,带动的是一串下级官员的积极性。二者,“提前退休官员”并非完全“退休”,仍可以发挥余热。地方和有关部门可以将退居二线的干部组织起来,或充当智库,或承担调研,或负责某一项具体工作推进等,让这类人力资源群体能够继续发挥“余热”,也是可以做到的。这类群体“吃空饷”的公众疑虑必然打消。三者,从约束权力的角度,让一些“老官”提前退休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公众所周知,公务人员在某一岗位上呆的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懒散馋”心理,让“老的离开”、“新的上来”有利于克服“懒政思维”,更有利于对官员开展监督。近年来,一些官员走上腐败道路,与“一言堂”“一霸手”习气有关,原因正是长期在某一官位上养成了“官老爷作派”,也因为“资格老”而滋生了腐败的空间。

  总之,让一些官员“提前退休”整体上利大于弊,虽然可能在公众眼中这些人涉嫌“吃空饷”,但“提前退休”所带来的整体效益,对于发挥公务人员整体工作积极性是有利的。就是去年以来推行的“货币化公车改革”一样“有得有失”,“得大于失”,看待这些新生事物关键还是衡量得与失的大小。公务员体制机制需要改革,长年累积下来的体制机制积弊需要破除,那就需要改革思维和创新精神。让一些长年在岗,身体和精力不够、已经不能完全履职尽责的官员“提前退下来”,符合公务员管理的优胜劣汰原则,对公务员体制机制的高效优质运行必将是有利的。

  看待这一事件关键还是持什么眼光和思维,公众和民意应持发展眼光,应有积极鼓励和宽容的心胸,让一些地方先行“试验”和“试点”,大胆“走一步”天塌不下来。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能够较好的解决公务员管理弊端,并真正形成社会效果,不妨向全国推广。同时,对于一些地方探索实践的成功经验,如已经成熟,国家有关方面也有必要以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方式“固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