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纪检监察报》4月6日刊文称,目前,有的同志为了“讨好”上级,故意在称呼中省略“副”字,一些普通干部到了基层也被介绍成某某主任、某某科长,以此来表示自己对上级的尊重。但这其中也不免有“奉承”心理,从某种程度讲,也是一种“语言贿赂”。
现实生活中,类似故意,或者刻意喊“错”职务的现象,所在皆是,并不鲜见。之所以因“错”而蔚然成风,甚至演变为一种官场文化,则有着复杂的原因。在下边的人那里,只要不是把对方的官职喊低了,尽可以捧上一顶一顶高帽子,反正“礼多人不怪”,副的喊成正的,一般干部喊成带头衔的,总归不会唐突;而在上级、或者上级机关公务人员看来,也乐于领受暂时的尊崇,“过把瘾”再说。
何况,在很多上级机关的人看来,既然自己的机关“格”很高,哪怕是一般干部,到了下面,似乎也有了哇啦哇啦的资格,可以摆出长官的架势“指导工作”了。如果下边的人果真实事求是,什么“副局长”、“某干事”的喊着,才浑身不自在哩。
可见,在职务称呼上的错喊、错应,并非真的意识不到错了,更像是一种将错就错、习惯喊错。彼此既已心照不宣,则施受双方当然心领神会。没有人会当真,也没有人敢不当真,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确实是一种“潜规则”,但事实上,这样的规则早已明明白白,一点也不稀奇了。
将正常的同志、同事关系,生生搞出这样一套虚文,看似有很多玄妙,尤其是一些精于此道的人还以此自得,视为官场神技,实则大谬不然,透着一股子酸腐气息。
这样喊来喊去,一方面,可能确实有希望他人“进步”的意思。官场中人,多想着积极上进,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实现更多的抱负,“副职”直接喊“正”,可以先过过嘴瘾,享受一下虚拟的美好感觉,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心。
另一方面,究其根源,仍在于权力意识的挥之不去。下边的人愿意罔顾事实胡乱“封官”,盯着的仍是长官手里的权力,希望把事情办得顺利一些,上边的人之所以将错就错,依仗的还是手中配置资源的权力。比如,很多基层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来自上级机关的人,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办事员,到了下边也架子大得很,指点江山,似乎没有什么事是他们办不到的。
说到底,只要不祛除“官本位”的权力运行方式,不改变对待群众的态度,则类似“语言贿赂”之类的花样注定会层出不穷。具体而言,除了进一步规范相互之间的称呼,倡导实事求是地打招呼之外,还应该不断为权力祛魅,强化约束权力,特别是杜绝权力运行的随意和自由裁量。权力归位了,则扭曲的官场文化也会销声匿迹。
为政之人的要务是服务公众,官职固然表征了某种职级,但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正常的官文化首先意味着如何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而不是当官做老爷,享受下边人的顶礼膜拜。一个现代政府的公职人员,应该具备起码的职业操守,即便是向古代传统文化借鉴,也应该借鉴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精神,而不是酸腐的官老爷作风。
戎国强:从李亚力被双规反思法治进步 2012-12-14 |
领导不在,官僚主义在 2013-01-10 |
龙敏飞:官员恐惧网络实质是恐惧监督 2014-04-21 |
张丽娜:背手算不算官场坏习气 2014-05-28 |
朱昌俊:“最低消费”的募捐歪曲了慈善本意 2014-08-19 |
朱昌俊:为何还有设置最低标准的捐款倡议 2014-08-19 |
新闻观察:为何还有设置最低标准的捐款倡议 2014-08-21 |
为何还有设置最低标准的捐款倡议 2014-08-21 |
人民日报:“依法治军”按下快进键 2015-04-14 |
韩庆祥: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及其战略意义 2016-02-0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