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别让“花边”给普通公务员形象蒙尘
堂吉伟德
//www.workercn.cn2016-04-15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月入7000,几个月才去单位一次,其他时间自由支配。”近日,网曝一张微信聊天记录截图,该截图是一名女网友,与自称黄陵县安监局职工梁海宁的聊天记录。随后,记者联系到了梁海宁,梁海宁电话中说,他的工资每月4000左右,每天都会按时上班,记者所述是不可能的。此外,梁海宁称,不清楚是否在微信中发送过上述信息。(4月14日《华商报》)

  每月领着7000元的高薪,且几月才去单位一次,即便偶尔到单位去“晃一下”,也是“喝喝茶逛一下就可了”,这样优厚的待遇并非人人都能享有。毕竟,这种事实上的“吃空饷”,也非体制外的人所能企及。一边是网友的“有截图为证”,一边又是当事人和所在单位的“矢口否认”,有图未必有真相,否认也未必就是事实,那么聊天记录所映射的,究竟是何种真相,自然不能任由双方自话自说,而使之成为围观的花边。

  从常态的情况看,每月7000元的工资确实有些不靠谱,一个内陆省份科级单位的普通职工,很难拿到深圳同级职工的工资标准,因而每月4000元左右的标准相对靠谱。至于“几月才去一次”是不是属实,则需要实地调查之后,才能得出结论。如果单凭电话核实,显然极容易因为利益关联,而听不到真话。更何况,若是“吃空饷”的事实成立,那么最应介入的机构,不是媒体而是纪检部门。

  现在有几个问题亟待厘清,在“不清楚发过信息”的否认下,聊天记录又是如何产生的,是一方的精心伪造?还是另一方的刻意否认,抑或是为了面子的需要,而有意夸大?若是伪造则是对当事人的污蔑,亦是在制造谣言。已属于违法之举;若是否认事实或者是夸大其词,其对于群体形象的损伤,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性误解,都不应任由其持续发酵,而是尽快开展事实调查,给公众关切一个合理的交待。

  在公务员职业被妖魔化,各方正在通过各种手段以期扭转的情况下,负面性个案极容易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这种现象太正常了”的网友回复,既说明公众的认识还有许多偏见,也说明少数的个案形成了放大效应。故而,无论是还原事实的需要,还是出于扭转公共认知的诉求,都不能把聊天记录视为围观花边,任由舆情在误解中发酵,从而造成公务员群体的形象滑落,也增加后续处置的社会成本。

  公职人员与公众本是基于利益一致的共同体,然而囿于各种因素,公职人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往往无以获得社会理解,地位弱势还承受了诸多偏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跟体制内的一些行业不正之风有关,同时也跟负面个案下,对舆情的应对不力,无以在第一时间给予交待密切相联,放大效应造就了“一棍子打死”的局面,而沉默的大多数也成为被误解的对象。“我究竟做错了什么”的多数之问,或许应从“几月去一次的聊天记录”处置上,去寻找答案。

  不过,要做到认真对待和迅速介入,离不开相关部门对“娱乐式围观”危害性的认识,更不能将这种个案视为一种娱乐行为而“一笑了之”,要知道其涉及到“体制内人多吃空饷”的观念固化,也涉及到“连小职员都有7000元工资工资”的认知形成,并因个案的夸大化,而成为“体制优越”的参照坐标和对比范例,让绝大多数普通公务员的状况,在花边围观中被消费,而公务员群体的形象,也因之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