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广西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今年计划实施搬迁任务33万人,确保精准到户到人;青海预计到2019年实现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档案“全覆盖”,基本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脱贫体系……各地近期从不同角度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精准施策”“到户到人”等成为高频词。
精准扶贫是惠及民生的大好事,有助于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其前提是精准识别。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应该不复杂,其实在不少地方这还是件新鲜事。笔者日前在西部某省调研时就了解到,一些地方的精准识别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消耗了一些基层干部群众的精力。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存在“等靠要”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勤劳致富成为共识。但在有些贫困地区,“要”的思想十分突出。以前,扶贫往往是发钱、发物,有些贫困地区的群众对此似乎习惯了。针对本轮扶贫攻坚,少数已经脱贫的人认为又要开始发钱了,便千方百计“装穷”,有的从城里的楼房搬回到乡下的土房子,有的把汽车等财产卖掉,有的甚至不惜上演苦肉计扮作残疾人,以便列入扶贫名单。
其二,宗族观念的干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有着较浓厚的宗族观念,偏远贫困地区尤甚。家族团结互相帮忙是好事,但也存在优亲厚友、不讲原则的情况。一些已经脱贫的人为了进入扶贫名单,族人互作伪证,为精准识别增添了障碍。在一些地方,一个村子成百上千人都是一个家族,调查识别相当困难。
其三,“村霸”兴风作浪。在一些贫困村,个别人一贯恃强凌弱,把持村务,成为事实上的“村霸”。这些人本已脱贫,有的甚至是有相当资产的老板,为了能使自己进入扶贫名单,极少数人设法干扰精准识别工作。
其四,有些村干部不给力。村干部对农村情况最了解,是精准识别必须依靠的力量。然而,由于待遇较低等原因,有些村干部工作不积极,个别人甚至徇私舞弊,影响了精准识别工作。
精准识别的复杂性,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抢着当穷人”,从表面看是利益驱使,实际折射出贫困地区道德观念与法制意识的淡漠,这无疑会降低脱贫攻坚效率,增加脱贫攻坚成本。存在此类现象的地方,应该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一方面要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脱贫攻坚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按照法律法规来规范扶贫工作,有序高效地加以推进。
闻 涛: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 2015-06-25 |
新京报:警惕“精准扶不贫”反噬扶贫成果 2015-10-13 |
刘彦随:精准扶贫当依靠科学体系 2015-10-19 |
扶贫要“算账”更要群众“认账” 2015-12-10 |
刘 红:当好精准扶贫“五大员” 2015-12-14 |
董天美: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要有新思维 2015-12-31 |
徐 鹏:精准扶贫如何“精准” 2016-01-06 |
精准扶贫更要用好“市场之手” 2016-03-10 |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 2016-03-10 |
以金融服务助力脱贫攻坚 2016-03-2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