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重大突发事件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行政一把手当‘第一新闻发言人’”……近日,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样的工作力度,让一位市政府办公厅有关负责人感言,“从来没有过”。
“从来没有过”的要求,显然着眼于“从来没有过”的形势。当今社会,人们对周遭的变化愈发敏感,对信息的渴求愈发强烈。与此同时,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形态不断翻新。信息大爆炸释放着红利,也徒增了烦恼,有人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公共事件中的舆论——“聋子听到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一笑过后,想必很多人也是心有戚戚。越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越需要权威声音厘清是非、解疑释惑。虽然无法一劳永逸地说服每一个人,但只要谣言、谬误等非理性言论还在,官方声音就不能落后,更不能缺席,这应当是政府部门所抱持的定力与自信。
近些年,政府部门因时而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但也时常遭遇权威发布不被买账的尴尬。这里头,有发布时机、发布技巧不成熟的因素,也有发布者分量不足的问题。常规的政务公开倒还好说,一旦遭遇重大突发事件,谁站到台前、谁躲在幕后,往往影响着人们的直观感受。很多新闻发言人受制于职权范围等因素,未能充分掌握情况,时常遭遇“难言之隐”,只能在体制与舆论的夹缝中被动履职。而这种捉襟见肘,又很容易“惹祸上身”,让自己沦为舆论质疑的对象。相比之下,“一把手”的身份、资源和权限,决定了以他们为“第一发言人”的新闻发布可以呈现得更诚恳、更有效。此番《实施意见》作出硬性规定,可谓切中肯綮。
当然,并非“一把手”走上前台就万事大吉。政民良好互动效果的实现,绝不仅仅依赖权威身份,人们关心“谁在说”,更关心“说了什么”“说得怎样”。只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社会关切,“第一新闻发言人”才算名副其实。《实施意见》是一个好的开始,预期效果能否实现还要看“一把手”们的认识与实践。其间,或许会经历曲折反复、阵痛不适,但这是提升治理能力必须迈过的门槛。毕竟,公开才是现代社会最好的稳压器,亦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来源。
美国警察暴力执法背后的法律与文化 2014-01-23 |
徐林林:相声小品少,该向谁吐槽? 2014-01-30 |
禾 刀:科长参加同学聚会的起薪是多少 2014-04-08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 2014-12-23 |
华益声:对南海问题,美国须明白几个基本道理 2015-05-27 |
敬一函:期待高校新闻发言人释放应有效能 2015-09-01 |
易 舟:“百姓说了算”是检验政绩的最终标准 2015-09-21 |
司马童:自觉用“积极向上”过滤网络语言 2015-10-19 |
五中全会解读:“开放”的中国将为世界发展... 2015-11-03 |
别让“微信雾霾”污染了朋友圈 2016-01-2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