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信访督查,对敷衍塞责说“不”
孔方斌
//www.workercn.cn2016-08-25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用好督查这把利剑,斩断信访改革中的“盘根缠藤”,落实阳光信访、责任信访和法治信访,才能释放体制内纠错的良好效应,引导大家养成尊法守法意识。

  日前,国家信访局向社会公开曝光了5起信访事项督查问责案例,集中反映了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领域的问题,涉及吉林、安徽、江西、广东和四川等地,29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据悉,在国家信访局官方网站上公开曝光督查问责案例尚属首次。

  正如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所说,“信访工作不应捂着做”,这种以案释法、以案说理的公开曝光,正是倒逼责任主体压实工作责任、规范工作行为、提升工作效能的有效路径,充分说明督查工作与问责相结合,能更好推动问题解决,彰显对敷衍塞责说不、对慢作为乱作为说不的决心,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的信访诉求、维护好老百姓的合法权益。

  信访督查是推动信访改革的关键环节。当前,尽管到中央、省、市、县四级上访的人次“金字塔”正在形成,信访秩序初步扭转,但信访矛盾仍然比较集中,重复上访、越级上访顽疾待解,改革进度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很不平衡。放眼实践,有的仍认为百姓上访就是信访部门的事,将信访部门的督查督办变为包办经办;有的对信访事项的处理意见督促落实不到位,导致“案结事未了”,人为造成越级访、重复访;有的实行诉访分离不严格,法内处理与法外解决并存,既损害司法权威,也影响正常信访秩序。凡此种种,都是信访改革落实“错位”的表现,需要督查问责来“正位”。

  需明确的是,督查不是找茬,而是为了层层压实责任,找到信访事项的成因、核心与突破口,上下形成合力推动相关矛盾冲突化解。如果督查不给力,任地方出现信访问题不担责,办理信访问题不负责,造成严重后果不问责,那么再好的信访制度也是“纸老虎”“稻草人”,对规章制度的“习惯性漠视”“随意性变通”等惯性还是会“涛声依旧”。督查就是要落实“谁制造问题、谁承担责任、谁受到追究”的问责机制,防止信访事项上下都不受理的“堰塞湖”。

  督查不是吊高信访人的“胃口”,而是为了夯实信访的法治思维。有些人担忧,督查会变相鼓励越级上访,因为信访人会认为“闹字诀”才能引起督查重视。这就需要督查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法制的框架内、法定的渠道中进行,明确表态不支持、不迁就不合理的诉求,只有在地方有了处理答复意见、信访人不满、发现确有疑点时,才可列入督查事项。唯有在法治思维下,对信访工作失误进行反思纠错,才能彻底打开信访人的“上访心结”,防止再生“越级情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风吹于上,俗形于下”。以换位思考的意识,用好督查这把利剑,斩断信访改革中的“盘根缠藤”,落实阳光信访、责任信访和法治信访,才能释放体制内纠错的良好效应,引导大家养成尊法守法意识,形成与时代特征、法治要求、老百姓期待同频共振的信访工作新格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