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禁微则易 救末者难
张其成
//www.workercn.cn2017-02-1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的身体有了毛病,就要看医生,就要打针吃药,重了还要动手术。人的思想和作风有了毛病,也必须抓紧治。如果讳疾忌医,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发展到病入膏肓,最终无药可治,正所谓‘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出自范晔《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是丁鸿写给汉和帝奏疏中的话,意思是说:在萌芽阶段抑制不良之事很容易,等到酿成大祸时再来挽救就困难了。

  丁鸿是东汉名儒,其才学品行先后得到汉明帝、章帝、和帝的赏识。汉和帝时升任太常、司徒。和帝虽继承皇位,但窦太后把持朝政大权,其兄窦宪官居大将军位,跋扈恣肆,欲谋叛逆。永元四年(公元92年),天上发生日食。丁鸿就以此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国家造成了危害,导致出现日食的不祥征兆,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状况。汉和帝听从丁鸿建议,撤窦宪官职并赐死,避免了一场政变大祸。

  这篇奏疏中有一段名言:“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防微杜渐”这一成语即来源于此。

  中医治病十分注重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就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治未病”的重要意义。《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提出“治未病”的诊断方法。《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提出“治未病”的针刺方法。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则将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等,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最高明的医生是治疗尚未发病之时的“未病”,次等医生是治疗即将发病之时的“欲病”,最末等的医生是治疗已经发病之时的“已病”。《鶡冠子》记载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回答:“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问其原因,扁鹊说:“长兄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时;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

  中医说的“未病”不是没有病,而是指身体已受邪但还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的阶段,高明的医生能发现这些细微的症状,然后采用防治手段阻断其发展。在疾病的三个阶段中,“治未病”成本最低,也最容易;“治欲病”次之;“治已病”成本最高,也最困难。

  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的毛病也可以分成这三个阶段,首先要在刚刚露出错误苗头的“未病”之时防微杜渐,阻断其发展;其次要在快要犯错误的“欲病”之时悬崖勒马,立即止步;最后在已经违规犯罪的“已病”之时,采取有力措施,找准“病症”,对症下药。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首席专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