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曾经有一句顺口溜:跟着组织部,天天有进步。意思是党员干部只要进入了组织部门的视野,攀上了关系,就提拔有望了。近来,却常听到有干部发感慨:组织部门“脸变了”,管得多了,管得细了。干部在企业、社团兼职(任职),要审批清理;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要抽查核实;干部配偶子女移居,要调整岗位;干部参加高收费社会培训,要督促退学;甚至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也要规范整治……
的确,“十二五”以来,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更为严格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从严治党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组织部门敢啃“硬骨头”,既抓日常监督管理,又抓突出问题整治,全国共集中清理超职数配备副处级以上干部2.5万多名;集中清理副处级以上“裸官”3961人,对不符合要求的1061人进行了岗位调整;开展拟提拔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工作,对发现问题的1790名拟提拔处级以上考察对象取消了提拔资格;集中清理整顿领导干部社会化培训,对参加高收费培训的3094名干部督促退学,要求23个高收费项目停办;开展干部档案专项审核,对273名省管干部档案存在问题的省管干部作了处理。
“没有大问题,却多小毛病”的干部发现,“跑部前进”的机会多了,组织部门的“咖啡”却苦了。组织部门“立规矩”、“扯袖子”、“咬耳朵”甚至“摘帽子”,对存在问题的进行提醒、函询、诫勉,“哪里不对点哪里”;对违反政策的行为“零容忍”,执行“能上能下”绝不心慈手软,通过“抓早抓小”、“抓细抓长”,切实将干部管到位了、管到份了。
组织部门打出的这套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组合拳”,说到底,离不开一个“严”字。有的干部对从严监督管理还心存不解甚至怀有抵触情绪,抱怨“限制多了”、“规矩严了”、“压力大了”。殊不知,严是爱,宽是害。“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咬耳朵”、“扯袖子”,让干部红红脸、出出汗、醒醒脑、甚至流流泪,就可能迷途知返、悬崖勒马,这才是组织部门对干部最真切的关心爱护。当然,干部的压力确实大了,但这种大,大得好,压力大才能时刻保持“管理就在身边、管理无处不在”的危机意识,才会守规矩、不任性,群众才会心安。
一切与从严监督管理干部背道而驰的思想和行为,都注定被历史所抛弃。面向“十三五”,只有将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始终作为贯穿组织工作的一条主线,让“从严底色”更鲜明,才能确保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发力”,提供最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绘就干部监督管理的“从严底色”,必须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沿着正确的目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把钉子钉好,要选好落点。选错了落点,可能“事倍功半”、可能“脱靶跑偏”、甚至可能砸出水泡。从严干部监督管理,必须突出问题导向。要花精力、动脑筋、调准星,把回应群众关切放首位、让对策方案接地气,用“一刀一刀切”的细功夫,切到根源病灶,找准“落点”再下锤。
把钉子钉好,还要学会发力。钉钉子,不能靠“二指绣花功”,只有五指并拢、双臂灌力,纵是铁板一块,也能楔进铆钉两颗。要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约束干部的有效途径,切实把规范选拔任用、强化日常监督、实施专项整治、严肃纠偏问责和注重激励关爱紧密起来,同时,推动形成全时空、全天候监管的工作机制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把钉子钉好,必须锲而不舍。钉钉子,不是“一锤子买卖”,遇到硬木板,钉子可能反弹反跳,此时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调整角度、沉稳用力,始终保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颗接着一颗钉的韧劲。只有坚持“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才能巩固深化“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干部监督管理“新常态”。
羊城晚报:培养“富二代”该谁埋单? 2009-08-20 |
羊城晚报:培养“富二代”该谁埋单? 2009-08-20 |
燕赵晚报:组织部门不该对“市长抄袭”推太极 2009-06-26 |
燕赵晚报:组织部门不该对“市长抄袭”推太极 2009-06-26 |
王令浚:对干部实行“痕迹监督管理” 2015-02-16 |
仕“涂” 2015-02-26 |
李曙明:干部人事档案信息不妨有限度公开 2015-02-27 |
毛同辉:组织工作更要抓好“关键少数” 2015-04-18 |
成佳刚: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2015-08-18 |
红网:敢不敢公开“80后局长”的家庭背景 201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