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制定法律8件,修改法律47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件”。回首一年来的人大立法工作,我们发现,全国人大每一次立法修法背后都有着明确的立法理念和价值导向,理解了这个问题也就读懂了中国立法。
坚持立法为改革开放提供法治保障,这是人大立法工作的鲜明导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正在审议中的外商投资法草案,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充分体现,草案全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充分显示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与信心。而土地管理法和土地承包法的修改,则体现了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顺应了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要求,从法律上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改革与法治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一方面改革需要法治的引领,确保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另一方面改革的成果也需要及时上升为法律,用法治把改革的成果固定下来。
坚持以法治规范和推动新业态的发展,这是人大立法工作的明确导向。今年1月1日,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法律,它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电子商务这种新业态进行规范。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也创造和催生了各种新业态。对这些新业态要不要立法、何时立法、怎样立法才能起到既保护又规范的作用?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对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电子商务法无论是在立法层面,还是在法律实施层面,都是新的尝试与探索,必然为未来的相关领域立法积累成功的经验,为世界法治理论与实践贡献中国智慧。
坚持立法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人大立法工作的核心导向。疫苗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2018年震惊全国的长春长生疫苗案为疫苗管理法立法按下了“快进键”,用法治保障人民健康安全,这是对人民群众强烈呼声的有力回应。
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大幅提升了个税起征点,并规定了个税抵扣制度,让人民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同时,一系列生态文明的立法和修法推动着美丽中国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本原则,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彰显了人大立法工作的本质属性。
坚持立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人大立法工作的重要导向。2017年10月正式实施的民法总则,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绿色等基本原则,确保以立法引领社会良好道德风尚。2018年5月正式实施的英雄烈士保护法,有力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为打击各类歪曲、丑化、亵渎、诋毁英雄烈士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民法总则到英雄烈士保护法,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已成为人大立法明确的指导思想。
今年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立法工作将审议民法典,制定刑法修正案(十一)、房地产税法等,这些法律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都将成为通过立法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实践。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理念决定导向,价值引领立法。理解了人大立法工作背后的理念和价值导向,就读懂了中国立法的真谛,也就真正看清了中国立法工作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