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附篇:2014年北京抗战史研究新成果
北京抗战史研究在2014年涌现出一批重要论著,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论述,大大推动了北京抗战史的研究。
汇总统计北京地区抗战时期人口伤亡总数
《北京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集全市党史、档案、文物、地方志等8个部门(系统)2700多人、10年之功,运用人口学、统计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和田野调查、实证考据等方法,经过修订再次隆重面世。此项成果用具体事实来反映当年的民族灾难,揭露日军反人类的罪行。如,第一次汇总统计北京地区抗战时期人口伤亡总数为17045人,其中,直接伤亡13422人,间接伤亡3623人。另有60068人确知被日军抓捕当劳工或被俘捕,但无法确定死、伤情形,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此外,第一次汇总、研究了北京经济、文物、教育、劳工等损失。书中还附录14件珍贵历史资料和清晰的大事记供读者了解历史的脉络和直击历史的真相。
对卢沟桥事变期间张自忠所作所为的新考察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事变期间,身为第29军所部第38师师长、天津市市长的张自忠究竟有怎样的表现?他的所作所为又有怎样的苦衷,以致他一度蒙受“汉奸”的骂名而无法辩白?时至今日,学术界在谈到这段历史时,仍然无法作出恰当的评价。张皓详细考察相关史料,梳理了张自忠这段时间的史实。张自忠服从军长宋哲元之命,留守平津,与日方周旋。一方面力图维持冀察政务委员会,另一方面则掩护第29军撤离。史实表明,卢沟桥事变期间张自忠的所作所为,是力争在国家领土不失的前提下维护第29军的地位,这才是他“忍痛含垢,与敌周旋”的良苦用心。
研究南口战役对国共两党抗日战略的重大影响
南口战役是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地区正面战场最后一战,对华北抗日正面战场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各种原因,战役细节及重要性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张皓的《以空间换时间:蒋介石对南口会战的部署及战略意图》一文,从当时的最高军事统率蒋介石的决策入手,指出蒋介石部署南口会战的战略意图是以空间换时间,以平绥线的作战牵制日军速沿平汉线、津浦线南下。由于蒋介石未能调集充足的兵力,也未能解决指挥系统混乱、嫡系部队与杂牌部队之间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通过南口会战,华北抗日正面战场形成。
张皓还认为南口战役对中共中央开辟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也有重大影响。在南口战役展开前后,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思考和决策“究竟华北哪些地方适合于开展游击战争”,最后决定以太行山脉为中心,与管涔山脉、吕梁山脉、太岳山脉互为依托。按此,八路军有序开进,中共中央实现了以山西为中心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构想。
沦陷史研究:关注沦陷区民众的复杂社会心态
2014年,沦陷时期北平研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比如,谢荫明、周进的《沦陷时期北平社会心态研究》通过剖析北平沦陷八年内社会阶层、群体的心态异同,揭示在民族面临特殊变动的景况下,大部分民众丧失了民族尊严和生存空间,最初的“危亡意识”促使民众向“反抗意识”转变,这种“抗争心态”是沦陷后北平社会心理的中坚。但同时由于日伪政府对社会的高压政策,大部分民众存在着无奈的消极“隐忍心态”,以及极少数卖国投敌汉奸的反动逆流“奴化心态”。(“附篇”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周进、乔克撰文)
洪水背后的社会治理与历史经验 | 2010-07-29 |
洪水背后的社会治理与历史经验 | 2010-07-29 |
唯政治谈判能破利比亚僵局 | 2010-07-29 |
领导者要学会宽容 | 2010-07-29 |
中心城区痼疾,要靠“新城”解决 | 2010-07-29 |
兴工促农的“三湘第一县” | 2010-07-29 |
兴工促农的“三湘第一县” | 2010-07-29 |
占补平衡 或成粗放增长推手 | 2010-07-29 |
占补平衡 或成粗放增长推手 | 2010-07-29 |
韩媒猜测朝鲜大阅兵神秘部队 | 2010-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