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幻灯片

促进生产要素变革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吕庆喆
2020-11-21 08:27:39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特别是在保障粮食生产以及重要农产品供应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应对疫情、洪涝、病虫害等诸多因素的不利影响,农业经济实现持续恢复性增长;粮食生产有望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供求紧张局面不断改善,猪肉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三季度,综合反映农业经济的中经农业景气指数为99.5,在二季度比一季度显著回升的基础上,三季度再比二季度回升1.1点,构成农经景气指数的农业生产、投资、收入、出口等6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回升。

  2020年10月29日下午,江苏省南通开发区的万顷良田优质南粳46水稻农田里,数台大型现代化收割机正进行水稻收割作业。图片来源:东方IC

  农业生产的快速恢复,一方面与“六稳”“六保”政策的积极落实有关。今年我国提高了早籼稻、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同时统筹整合40多亿元资金支持双季稻生产,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农力度,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领域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基础的不断巩固,为农业生产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高标准农田已建成7亿多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现代科技不断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正在扎实推进,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已批准创建62个、认定20个国家级产业园,各地共创建1000多个省级产业园和一大批市县级产业园,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

  虽然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地区间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不均衡,不少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经营理念不够先进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重要窗口期。为此,要加大农业技术装备、劳动力、组织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变革,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加大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升农业装备技术现代化水平。应加快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智能化改造,特别是推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农机、农业机器人等新装备在规模种养领域的应用;围绕设施种植绿色高效发展,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重点在设施种植装备专用传感器、自动作业、精准作业和智能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装备上取得突破;搭建农机装备制造与技术应用创新平台,围绕高端农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着力解决农机装备中的基础性共性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以及集成配套问题,推动农机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二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业发展规模化效应不断显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以农业产业园、农业基础设施等重点农业项目建设为依托,从建设用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着手,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模式发展,形成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产销联动、利润返还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

  三是加快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农业”呈快速发展态势,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新手段。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大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提升乡村网络实施水平;二要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汇聚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满足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数据需求;三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网络,推动各类电商、快递、物流等平台向农村下沉,畅通电商进农村“最后一公里”。

  四是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打造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近年来,职业农民增长较快,2018年达到1693万人。但职业农民在全部农业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依然较低,仅为8.36%。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相结合,以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示范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院校化、正规化、系统化、专业化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人才培养;让新型职业农民与科技人员“互助结对”,既让职业农民找到有力的技术帮手,又让农业科研人员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职业农民伙伴,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培育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中国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编辑: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