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合理涨价调整是“必要之恶”
——访台湾著名经济学家、“天下文化”创办人高希均教授
陈智军//www.workercn.cn2013-11-20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深圳特区报:您认为对《两岸服贸协议》这种不理性的反对根源是什么?

  高希均:台湾现在推行任何改革,一定牵涉到对现状的调整,只要侵犯到自己的一丝利益、一丝不便、一丝不确定感,就出现不成比例的反对声浪,结局就是改革熄火。当然服贸协议肯定会通过,这是大势所趋,只是付出的时间成本太高,消耗的精力太大。

  深圳特区报:保护主义殃及台湾高校。台湾的大学招生严重不足,但对大陆学生在生活、实习、工作、健康保险等方面却还有诸多限制。去年台湾向大陆招本科生1500多人,实际报到的仅600多人。

  高希均:台湾看起来很自由、很开明,但政府政策与一些民众心态上并不开放。当年我到美国念书,就是因为在美国的大学,优秀的学生可以拿到奖学金,如果你要留下来,还可以工作。今天优秀的大陆学生到台湾来,第一不能给奖学金,第二暑假不能工作,第三念完书一定要回去,这太不公平了,怎么能做这些歧视大陆年轻人的事,难怪大陆好多同学不来。

  B

  “台湾税负不到13%,这不是骄傲,是耻辱”

  深圳特区报:您一直在强调“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并说“人人有付税的能力及真诚,就会产生文明。”为什么您更多强调的是公民付税,而不是政府服务?

  高希均: 我在30年前提倡“不能白吃午餐”时就遭到反对,于今更甚。公共政策应当是由理性从“大我”来判断应不应当推动,而不是民众从“小我”表示赞不赞成。在众声喧哗的年代,对付人性中的自私,还是要靠政府适当的政策发挥价格机制,这也正是决策者表现魄力的时刻。

  人的本性是要多得好处,少付成本。在台湾,人人都是不同形式的白吃午餐者。以政府补贴的油价、电价、水费、营养午餐为例,在没有“排富条款”下,个个都在享受补贴。它无所不在,也被视为是政绩,而财政赤字的增加,几乎无人重视。所有这些免费,钱从哪里来?难道由下一代的子孙来偿还这一代的慷慨?为什么对那些有能力的富人还要补贴?为什么不能把补给富人的这些津贴省下来,做更迫切需要的事情?

  台湾税收占GDP的比重不到13%,我认为这不是骄傲,是耻辱。一个地区不可能靠13%的税负发展更高的现代化,它什么都做不成。我们都知道欧洲国家的福利好,但它们同时会征收25%到50%的税。税负高,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国家进步的象征。平均税负低,并不代表政府效率高,而是反映社会上公共投资太低,社会福利不足,公平负担欠缺。当政府没有足够经费时,台湾怎么能出现有国际水准的重大建设?怎么能有合理的教育投资和公教人员的合理待遇?

  减少“白吃午餐”的基本方法,就是“有能力者多负担”及“使用者付费”,不祛除人性中太多的自私与自利,就无法产生理性的公共政策。

  深圳特区报:台湾的物价很低,据说十几年没涨,是不是也和政府补贴及低税收有关?

  高希均:台湾物价低,大陆来的朋友都感受到了,但这并不是好现象。物价低,所得就低,整个收入水平就低。2.2万新台币的低薪维持了十几年。物价低有政府补贴的原因,以人为方式压低资源能源价格,这是不健康不正常的,相当于政府不仅补贴本地人,还在补贴观光客。

  深圳特区报:但资源能源涨价、增加税收,都是很难的事,会遭到很大反对。

  高希均:台湾今天被一些舆论的“三个反”给困住了,逢“涨”必反,逢“改”必反,逢“大陆”必反。合理的涨价调整是“必要之恶”,台湾的电价、水价、能源价格当然要调整了,我第一个赞成。可惜其中任何一项上涨,都被视为洪水猛兽。如何推动合理的涨价?我不断呼吁“进一步”来理性献策,“退一步”来相互折中,“让一步”来取得共识,“跨一步”来全力推动。

  一些社会福利也不恰当,中秋节的时候,台北市长给了我1500块钱老人慰问金,我看见他就还给他,我不需要政府补贴。在我意识里,政府是最不能帮我忙的,最能帮我的就是我自己。政府应该集中帮助那些需要帮忙的,比如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健康不好的、家庭不幸的。除了这些不到20%的人外,另外百分之80%以上的人,就应该缴比现在更多的税。

  C

  给人民教育,比给面包更重要

  深圳特区报:您说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社会教育落后而经济进步,没有一个政府会因教育支出过多财政破产。教育支出一直是您强调的重点?

  高希均:没有一项支出比投资教育更迫切,没有一项工作比教育更神圣。政府收来税后,要把更多的钱放在基础教育,给人民教育,比给面包更重要。最重要的,是政府要让弱势群体有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让他们摆脱贫困。

  当前两岸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是缺资金,而是缺人才,不是缺最新的资讯,而是缺成功的教育。连美国的教育家都自责说“我们的科技可以登陆月球,但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教好下一代”。全球化时代,决定竞争优势的,不再是自然资源,而是教育产生的知识与企业推动的创新。

  D

  “读一流书,做一流人,构建一流社会”

  深圳特区报:您在台湾倡导建立书香社会,认为“在所有的选择中,阅读最重要”。深圳也在努力建设书香社会,有已经举办十几年在全国影响很大的“读书月”。在电子化时代,如何保持和培育市民的阅读兴趣?

  高希均: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社会,知识落后而经济进步的,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社会,必然是一个爱阅读的社会。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倡导“新读书主义”: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当时就得到了热烈回响。进入二十一世纪,“天下文化”又提倡“读一流书,做一流人,构建一流社会”,我一直在呼吁,人生学习的起点,是读一流书;人生历练的过程,是做一流人;人生奉献的高峰,是构建一流社会。个人的出色与社会的进步,共同的起点就在阅读与学习。

  我反复和青年朋友讲,不要把时间完全浪费在没有意义的资讯上,不要不断的追逐每一天每一小时的变化,要沉下心来看些有价值的书。

  深圳特区报:您所认为的一流书指的是什么?

  高希均:一流书必须具有这些特色:它传播现代知识,它有创意并激发创新,它的故事感人且具有启发性,它有“实用价值”,它在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它在记录人类的杰出成就,它探索人类的心灵世界,它在提倡人间的温情与大爱。拥有这些特色,自然就产生了无法拒绝的阅读魅力。读完好书的收获,有些是知识性的、启发性的;有些是资讯性的、素材性的;有些是趣味性的、共鸣性的。它能产生对社会正面的影响和力量。

  深圳特区报:您所创办的“天下文化”出版了很多高品位的有价值的好书。比如傅高义教授的《邓小平改变中国》(大陆译作《邓小平时代》)和在大陆影响巨大的《巨流河》。

  高希均:“天下文化”创办于1982年,那是台湾快步前进的黄金时期,那个时代最缺乏的是现代知识,最需要的是进步观念,“天下文化”出版社应运而生,台湾很少人没读过我们的书。

  我们始终坚持经典的、有价值的、有长期影响的出书标准。那些追求内幕的、暴力的、似是而非的、娱乐的书,社会也有需求,但不是我们的出书目标,我们碰都不碰。台湾有1万家出版公司,盈利的有几百家,我们在其中又处于前几名的位置。 “天下文化”30多年的发展,也说明台湾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沉下心来读书的人,我们就是为这部分人服务的。

  E

  台湾企业家应学习大陆企业家的雄心壮志

  深圳特区报:由《远见》杂志举办的“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已成功举办了10届,请谈谈高峰会的影响和对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所起的作用?

  高希均:台湾曾经有过辉煌的经济起飞,但现在有点儿像温水里的青蛙,慢慢失去力道。台湾应加强与大陆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让台湾青蛙再现活力,勇敢而自信地跳上第二大经济体的肩膀。两岸企业家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观念的交流,技术的交流,友谊的交流。第11届高峰会的主题是“打造华人幸福经济”,就是想让企业家们跳出赚钱的现实利益,赚钱只是个过程,要把幸福观改变一下。

  深圳特区报:您认为两岸的企业家有什么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

  高希均:台湾企业家应学习大陆企业家的雄心壮志,大陆企业家普遍敢冒险、有雄心;台湾企业家的精致、细腻、在乎品质与服务,也值得大陆企业家学习。

  学人简介

  高希均,1936生于南京市,1949年随全家来台,1964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其后一直在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任教,逾30年。 1971年至1980年间担任威斯康辛大学河城校区经济学系主任。1971年,当选为美国杰出教育家,1994年后为美国百人会会员。1998年获威斯康辛州州长杰出服务奖。

  在上世纪80年代,高希均将更多精力花在台湾,持续推动进步观念,发起创办《天下》杂志、《远见》杂志和“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现为“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董事长及《哈佛商业评论》全球繁体中文版发行人。

  高希均中文著作在台湾出版20多种,在大陆出版6种。主要有《经济发展导论》、《人力与经济发展》、《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经济人社会人》、《观念播种》、《温暖的心、冷静的脑》、《经济学的世界》、《阅读救自己》等。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