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漫画:李楚翘
引 子
11月11日,俗称 “光棍节”,现在它已经成了红红火火的购物节。在今年11月11日当天,淘宝、天猫的网购成交额达到350.19亿。不仅仅是天猫,各大电商平台借节造市,销售数据纷纷飙升,赚得盆盈钵满。“光棍节”是怎样从一个人的孤单变成了一群人的购物狂欢?在飙升的销售数据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本期“思与辨”就此展开讨论。
■主持人:
尹传刚 (深圳特区报记者)
■嘉 宾:
匡贤明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刘国强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傅子恒 (万联证券研究所所长)
11月11日怎么成了节日?
主持人:“光棍节”是近代以来唯一由我国民间自身创造的节日。11月11日为何能被一些人认同为节日?
刘国强:确实,“光棍节”是纯粹由我国民间所创造的节日,虽然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有很多种不同版本的传说,但显然,它与网络传播有很强的关联。它的具体起源并不重要,由于光棍这一中文词义与数字“1”所引起的符号联想的契合性,使单身青年们对11月11日这天产生了特殊的亲切感和认同感。爱情一直是被人向往和歌颂的主题,但在网络时代,没有爱情的人们借助新的传播平台,不管是急于“脱光”者,还是认同单身状态的人,在这一天都找到了狂欢和宣泄的理由,它含有强烈的自嘲和解构意味。
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光棍节”还算不上真正的节日,它还没有形成固定仪式,其包含的意义是多样而暧昧不明的。
傅子恒:11·11,四个孤独的“1”站在一起,像极了孤独的人,谁愿意一个人孤孤单单呢?对这个节日的认同,带有几分自嘲和调侃的意味,同时也是一种表达,想要让外界注意到,还有一群孤孤单单的人。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节日,但富有草根娱乐精神和互联网时代特色,恰好迎合了年轻人的狂欢需求,也因此得以流行。
匡贤明:社交网站、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光棍节提供了组织与传播的平台。单身青年有机会在网络中联合,彼此之间进行讨论,将互联网和“光棍节”的娱乐化成分充分结合,使得“光棍节”概念得以广泛传播。人们所有焦虑、孤独、快乐或激动的情绪波动,都可能被“体贴”的商家所关注,并量身定制出应对“药方”——购物。
从一个人的孤单到集体购物狂欢
主持人:像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中国的遭遇一样,“光棍节”从一个人的孤单变成了集体购物狂欢,成了红红火火的购物节,原因何在?
傅子恒:近年来,“光棍节”在网络广泛传播和商家的渲染下,开始呈现出节日的气氛。它之所以被成功打造成消费时点,有年轻人追求新潮的内在原因,同时,电商的促销活动契合了当今单身宅男宅女居多的现状,网购早已成为他们购物的主要方式。
2009年11月11日,淘宝联合了27家店铺,首次以“光棍节”的名义,举办了一个促销活动,单日成交额超过5000万元。而今年已经突破350亿元了。“光棍节”促销能在短短几年就让整个电商行业和网购人群认同,除了低价,还缘于互联网本身的娱乐性、互动性和传播性强的特点,很容易形成聚集效应。在“光棍节”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作为网购的主力人群,带动着网络消费的数据飙升,也就不是件奇怪的事情了。在年轻人的带动下,很多中年人、老年人也参与进来了。
匡贤明:近几年来,社会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强劲的需求能力,是“光棍节”变身购物节的基础。另外,制约消费的主要因素是过高的交易成本,它随着网络技术的全面推广与使用、物流系统的不断完善而降低,交易便捷程度提高,人们潜在的消费需求势必会有效释放出来。当然,从现实情况看,当前的物流系统还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节后一些物流公司的大面积爆仓,反映了物流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刘国强:商家抓住了商机,通过大肆炒作而使“光棍节”成了名副其实的购物狂欢节。每个节日,除了购物,必定还有它特殊的纪念和庆祝仪式,如果“光棍节”除了网上购物便再无其它,那这个节日就是有名无实的。网上有个新闻,说某女在单身节这天正好过生日,因为遭老公忽视,而狂刷购物卡18万元,也有很多人买了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这就不是理性消费了。
狂欢过后的冷思考
主持人:从2009年开始,淘宝为首的商家刻意将11月11日宣传为“狂欢购物节”。发展到现在,原来是传统消费淡季的11月,成了一个新兴的商机。大家从飙升的销售数据中想到了什么?
匡贤明:我国经济并不是没有增长潜力,并不是没有新的增长点。未来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有效释放消费潜力,能不能把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有效释放出来。网络与物流的改进,就已经创造出了巨大的市场,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包括商家造势)形成一个固定的节目。下一步推进消费需求释放,还需要有更多的新招。
仅有商家的造势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消费释放的体制机制。例如在物流上,要打破现有一些制约其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其不再是制约消费的“瓶颈”。
刘国强:当今已进入一个符号消费的时代,如果能找到一个代表某种意义,并在一定人群中能产生心理认同感的符号,它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商机。而它也有可能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产生一种新民俗,“光棍节”与唐装、汉服、中国情人节的流行,都是如此。当然,其持久性如何,还有待观察。
傅子恒:如果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大潮下观察,“双十一”的意义或许并不仅仅是网民的购物狂欢。电子商务是实实在在的新经济,是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实体经济融合的一种新经济模式,能有效整合当下的现有资源,带来最大收益。
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并不比别人差,只要企业家的才能与人民的辛勤不被抑制,能得到尊重,他们自然会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带活经济。
“双十一”狂欢过后我们需要冷思考。比如,在单纯的购物之外,如何推动“双十一”蕴含更多的文化味,使之真正符合“节日”韵味而更具生命力。从报道来看,有些卖家的商品质量,快递公司的配送能力,都存在一些问题。除了出现假价格、假货现象外,部分银行信用卡支付平台几近瘫痪,还有售后服务不到位,无理由退货障碍重重等问题。消费者关心的并不仅是购买方式,更是购买成本,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品质等等,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务者,才是未来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