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国外民众如何应对恐袭
//www.workercn.cn2014-06-04来源: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面对恐怖袭击,民众难免会担心、不安,甚至恐慌。要走出恐怖袭击阴霾,提升民众反恐信心,除了政府层面的严厉打击,还需要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统筹配合。在这方面,一些遭受过严重恐怖袭击国家的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英国 幸存者组建联谊互助会

  伦敦公共交通系统连环爆炸案给英国民众带来了长久的心理冲击,同时也促使政府不断完善反恐策略,帮助民众走出恐怖袭击阴霾。

  2005年7月7日早上,伦敦地铁和公交车先后发生至少7起爆炸案,总共造成56人死亡(包括4名实施爆炸者),伤者逾700人。这起被称作“七七”事件的连环爆炸案,是英国本土自1988年洛克比空难以来,单次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恐怖袭击。

  爆炸发生时,鲍勃·克利里所乘坐的地铁班车刚刚驶离“国王十字站”。巨响过后,车厢玻璃被震碎,浓烟漫入车厢。

  “人们尖叫、呼喊,使劲踢打地铁车厢的玻璃,车厢里的人们开始陷入恐慌,真正的恐慌。”他说,“我当时也在想,这次要死定了。我想对我的家人、妻子和孩子说,我再也见不到你们了,对不起。”

  万幸的是,他最终躲过一劫。“我回到家见到家人,再也压抑不住,号啕大哭。后来,我向老板请了两个星期的假,因为我根本无法集中心思工作:我仍会时不时地哭起来,脑子里不断浮现爆炸当时的情景。”

  在包括幸存者团体在内的多方面压力之下,英国政府在2009年最终同意对恐怖袭击案件开展大规模调查。

  伦敦公共交通系统连环爆炸案不但给英国民众带来长久的心理冲击,也促使政府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反恐法律和策略。

  英国立法机关先后通过2006年《恐怖主义法案》、2008年《反恐怖法案》、2011年《预防恐怖主义与调查措施法》等反恐法律文件。此外,英国政府还于2009年、2011年先后两次修订其《反恐战略》。

  这些应时而变的举措,进一步提升了英国民众对反恐前景的信心。而在阵痛过后,英国民众开始逐步走出恐怖袭击的阴影。

  以色列 人们特别留意可疑的包裹

  据统计,超过80%的未遂恐怖袭击是被普通民众制止的,每年以色列警方根据民众报告检查的可疑包裹多达数千个。

  由于以巴冲突,以色列过去数十年一直是反以恐怖组织袭击的目标。在本世纪初巴勒斯坦人发动针对以色列的“起义”期间,巴“人肉炸弹”频频在以色列爆炸,人们每天出门购物、坐车、吃饭,都要先问一下自己:那里安全吗?会不会遇到恐怖袭击?

  10年过去了,如今的以色列,海滩上经常人满为患,公园里不时有烧烤派对,公共汽车和咖啡馆重新坐满了人。人们的安逸放松和10多年前的风声鹤唳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色列安全形势的好转,有其特殊的原因。除了修建隔离墙来阻挡恐怖分子外,以色列政府在反恐方面始终保持强硬立场,并在数十年间积累了一整套反恐战略,包括情报收集和分析、先发制人、防御和保护、提高民众的防范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实行“全民反恐”政策。

  在防御和保护层面,以色列把反恐当成战争来对待。以色列公共场所的安保工作由警方、国防军和私人保安公司共同负责,通过一个集中指挥系统,情报能很快传递给现场执勤的警察和保安。私人保安必须通过体检和心理测试,并接受枪支使用训练。人们进入超市、邮局等公共场所前,必须接受私人保安的检查,过安检门。在举办演唱会等大型户外活动时,警方通常会在场地周围用铁栅栏临时围起来,只保留有限的几个出入口,并对入场者进行安检。

  此外,以色列注重情报收集。以情报机构如辛贝特(负责国内安全)、摩萨德(负责收集国外情报)和军情局,追踪恐怖分子及其组织,他们在巴区部署了不少特工和巴方线人。以警察还常在巴区围捕可疑分子,以获取情报,并对巴区电话实施广泛的监听。在以方反恐情侦大网下,恐怖分子难有藏身之地。以色列“先发制人”的反恐策略,常在恐怖分子实施袭击前,将其消灭,增强民众的安全感。

  以色列民众反恐意识很强,他们非常留意可疑的包裹、举止可疑的人以及可能危及公众安全的行为,并会毫不犹豫地向警方报告。据统计,超过80%的未遂恐怖袭击是被普通民众制止的,每年以色列警方根据民众报告检查的可疑包裹多达数千个。

  由于以色列民众的警惕性高,一些恐怖分子无法进入超市、公车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只好被迫在检查站引爆炸弹,破坏力大减。

  以色列政府还注意培养普通民众在心理上应对恐怖袭击的能力,以消除恐怖行径对民心的影响。恐怖分子行凶的目的就是要在普通民众中制造恐慌,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为此,以色列反恐专家经常深入社区和学校,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和学生提供相应的讲座和心理咨询,让他们了解恐怖分子的动机和图谋,帮助他们消除焦虑心理。

  根据以色列政府规定,所有发生炸弹袭击的地方,包括造成多人伤亡的场所,必须在4小时内清理完现场,并被宣布为安全的,以便生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民众放心,即便恐怖分子得手,也不会达到扰乱民心的目的。

  俄罗斯 民众积极协助反恐

  俄罗斯是恐怖主义袭击重灾区,尤其在2009年后,恐怖活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2009年11月,莫斯科开往圣彼得堡的“涅夫斯基快车”遭遇炸弹袭击。2010年3月,莫斯科地铁发生连环爆炸。2011年1月,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遭遇恐怖袭击。2013年10月至12月,俄历史名城伏尔加格勒市连续发生多起爆炸袭击事件……

  恐怖分子妄想通过制造血腥的恐怖场面,迫使俄罗斯人屈服。但在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俄罗斯人还是照常坐地铁、搭公交、乘飞机、过自己的日子。这并非麻木,而是一种不向恐怖分子低头的气概,也是对政府反恐工作的认同。

  2013年4月,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俄居民对政府在保证居民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出行安全方面所采取措施的满意度从2011年的43%提高到65%;对交通工具中发生恐怖活动的恐惧总体下降,最为担心的是地铁恐怖袭击,但比例也从2011年的47%下降到25%。

  俄罗斯民众相信政府的反恐努力,支持强力部门的反恐行动,并主动提供协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恐怖主义保持警惕,遇到可疑情况立即向官方报告。恐怖分子在俄罗斯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俄罗斯人认识到,面对泯灭人性的恐怖分子,施恩感化、进行怀柔是软弱的表现,害怕、躲避更无济于事,只能与其进行殊死斗争,给予无情打击。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原谅恐怖分子是上帝的事情,我们的事情是送他们去见上帝,“在机场抓到恐怖分子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

  当然,俄罗斯民众的信心更多地来自对政府反恐工作的认可。俄恐怖威胁主要来自北高加索地区和伊斯兰极端分子、瓦哈比分子和“基地”组织势力。为了保障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政府对北高加索地区的非法武装保持高压态势。当局几乎每天都发布当地的交火消息,及时通报反恐进展,增强人民信心。民众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恐怖袭击事件习以为常,多能处乱不惊,有序配合行动。

  为消除潜在的恐怖威胁,防止新的恐怖袭击发生,俄政府还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全国民用机场、铁路安检,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和重要目标的安全保卫,增加地铁等处录像监控等安全设备。

  在进行武力弹压的同时,俄还通过法律手段严惩、震慑、吓阻潜在的恐怖分子。2013年11月,普京总统签署《关于与恐怖主义作斗争新措施法》,增加恐怖分子亲友的连带责任。2014年又出台了系列反恐法案加大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力度。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作者:张建华 杨志望 胡晓光)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