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增强使命担当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综述
//www.workercn.cn2016-07-08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6月28日,中宣部理论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在上海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沪上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约70人与会,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主持研讨会。经深入研讨,与会者在以下几方面达成高度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意义重大。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历史感厚重、时代感鲜明,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总书记关于“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使社科理论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极大增强了做好工作的自豪感和自觉性。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在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已经内化于中国的各项制度和文化之中。有学者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学者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各门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和灵魂。有学者认为,高校要在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展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魅力,把对真理的追求转化成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每一个社科工作者做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明确了方向。要按照这一思路用融通中外、符合国情的新概念、新范畴丰富中国理论,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有专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大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坚持中国立场,体现人类高度,建设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人才体系等六大体系,构建与中国地位相称的哲学社会科学。有学者提出,只有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这三大资源,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法,实现立足中国实际与开门搞研究的有机结合,才能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在国际上拥有学术话语权。

  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和丰富元素,也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样本。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将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为人类知识体系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范式,为世界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切实将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本报通讯员 李文)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