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兰州7月9日电(通讯员 赵利强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截至今年7月,兰州地铁一号线已经开通运营1年有余,累计运营超过210万公里,累计客运量逾5000万人(次),列车运行图兑现率和正点率均达到100%。但是,作为全国第一条穿越黄河的城市地铁,位于全线中段的——省政府站,却迟迟未能完工,为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运营留下一个遗憾的“尾巴”。
这个省政府站与中央商务区结合建设项目,位于甘肃省政府大门以南、张掖路步行街与酒泉路商业街东南侧,周边建筑物林立、施工环境复杂。有关部门承诺,在2020年内务必完工,为此,承建单位对该项目红砂岩地层下的深基坑围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市政道路、地下管线等进行了详细的排查,制定了安全高效的施工方案和计划。正当建设者摩拳擦掌之际,今春的新冠疫情“迎面而来”,让原本的施工计划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时刻,中铁二十一局项目部“点对点”接来400多位农民工“火线复工”,经过3个多月的鏖战,终于在日前完成了正负零封顶工程,同时,创造了甘肃省一次性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新纪录。
如今,兰州地铁一号线省政府站已经全面进入开通试运营倒计时冲刺阶段,发生在这里的劳动故事,值得记忆。
“点对点”接农民工返岗
疫情蔓延以来,许多工地一时因为工人无法返岗而不能完全复工。中铁二十一局轨道公司总经理薄志军春节期间,就给合作了多年的劳务公司发出“急信”,让劳务公司通知工人做好返岗一切准备工作。
从2月9日开始,大巴车开始“点对点”去四川、重庆接农民工返岗。
在大巴车去四川接工人的时候,薄志军冒着疫情风险,从大连老家赶赴兰州,做完所有的检测后,便和项目经理、办公室的负责人分头联系当地防疫办、药店、医药公司,购买口罩、酒精、消毒剂、体温计、喷雾器等消杀用品。
第一趟接回来的40多位农民工晚上到达项目部。薄志军和项目经理康逢学等管理人员全体上阵和当地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为所有工人测量体温,办理身份证信息登记、社区备案,帮他们安排宿舍,分发消杀用品,指导怎么规范使用,一直忙到后半夜。而这样的忙碌和用心,让随后接回来的几波劳务工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般的温暖和安全。
到2月28日,项目部节后返岗农民工300余人,工地上终于出现一派繁忙的施工大干的场景。
再次推迟婚期
来自甘肃平凉人的农民工杜少飞,是一名熟练的钢筋工,跟着中铁二十一局轨道公司在兰州地铁施工,已经干了六七年,曾在迎门滩站、西关什字站等处转战。
几年来,从试验段迎门滩站,一直持续到省商务区与省政府站的综合体。在此期间,他的婚期也一拖再拖,一推再推,他给父母答应的春节后一定完婚,结果面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严峻任务,他将婚期再次推迟。“我是钢筋班的小班长,不能在关键的时候,工程最需要我的时候而我却不在岗。我与企业有感情,这里寄托着我的未来与希望。我只能选择再次推延婚期”。
商务区木工班的带班人周平,也是位农民工。在浇筑顶板混凝土的时候,拖着病体连续在模板支架里看守了37个小时,别人劝他回去歇歇,周平说,“8.5米层高的模板加固,浇筑时我不守着,睡也睡不踏实。
正是有杜少飞、周平这样一批实实在在的农民工,省政府站与中央商务区结合建设项目在疫情防控期间不仅强势推进,而且还为完成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提供了保障。
省政府站主体长170.75米,标准段宽22.9米,总高27.4米,结构底板埋深约30米。一次性封顶需要6000多吨水泥,15000方碎石,14000方河砂,200多吨添加剂……
项目副经理陆超说,“这么多建筑材料,需要100多台罐车一天3趟连续不间断作业才能运来。”
经过5天5夜的奋战,终于在日前一次性完成了2万多方混凝土浇筑,顺利实现正负零封顶。
为了这次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项目经理康逢学已经3天3夜晚没有回宿舍休息,实在困的支撑不住了,才去办公室的椅子上眯一会。他说,“省政府站不开通,兰州地铁就不完整。早一日开通,是我们工程人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