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秀小组“奔跑”62年(图)
//www.workercn.cn2015-03-16 09:13:00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第九代“掌门人”姜玲

    姜玲第一次听说“郝建秀小组”是在高中历史课上,那时的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和这个光荣的集体结缘,直到毕业进入棉纺厂。和她同期进厂的有146名姐妹,而最后进入郝建秀小组的只有她一个人,20多年来仍然坚持在纺纱车间一线的也只有她一个人。

    1951年夏天,在全国 “红五月”劳动竞赛中,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16岁的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值车工郝建秀创造出郝建秀工作法。1952年5月,郝建秀所在班组被命名为“推广郝建秀工作法模范小组”,简称“郝建秀小组”,并被国家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授予“永远发挥火车头作用”锦旗。至今,“郝建秀小组”这辆火车头已经整整奔跑了62年。

    在郝建秀小组所在的细纱车间里,迎接记者的是一位皮肤白皙的中年妇女,她就是现任郝建秀小组的组长姜玲。

    姜玲从1990年中专毕业就穿梭在纺织机前,坚持了20多年的“三班倒”生活: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到岗做好各项工作准备,每个班次坚持与姐妹们一起穿梭在纺机前行走35公里,一年下来就是1.2万多公里。

    姜玲第一次听说“郝建秀小组”是在高中历史课上,那时的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和这个光荣的集体结缘,直到毕业进入棉纺厂。和她同期进厂的有146名姐妹,而最后进入郝建秀小组的只有她一个人,20多年来仍然坚持在纺纱车间一线的也只有她一个人。

    “接头”是值车工的基本功。一根根纱线从粗纱锭上被抽出,然后在机器的带动下,快速缠绕在下方的细纱锭上,姜玲手指灵巧地上下翻飞,拉线头、接线头、清洁机器,整套动作一气呵成,看得人眼花缭乱。

    当年为了练好这样的功夫,在新工人培训值车工时,姜玲一有时间就学习接头、换纱,她仔细观察老工人的动作,回到家里也不忘练习。为了达到单项接头动作的“稳、准、快”,练习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拔管、接头,每分钟上万转的锭子用手一遍一遍地拔,偶尔握不住就被木管烫伤。接头时不断地练习掐头,食指被纱线勒出一道道血口子,钻心地疼。所有这些没有吓倒她,咬牙坚持练,不到半年,她就能独立看车……就这样,姜玲的操作技术达到了优级,并在多次操作比武中名列前茅,这才有机会进入了郝建秀小组。

    能成为小组的一员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然而纺织厂的工作毕竟是辛苦的。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与姜玲一起进厂的姐妹们先后离开了车间,有的调到了轻松的岗位,有的调出了单位。

    姜玲思想上一度产生了动摇。这时,组长找她谈心,跟她讲老组员艰苦奋斗的故事,当姜玲看到郝建秀代表全国人民向毛主席敬酒等老照片时被深深感动了,想想小组姐妹们不也是一代代在奋斗着吗?从此姜玲踏下心来工作,连续5年获得六棉公司岗位明星。2007年,姜玲接替老组长,成为了郝建秀小组第九任“掌门人”。

1 2 3 4 5 共5页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