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90后组员“挑大梁”
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也为姜玲带来了工作上的新思路,技术练兵加入了科技手段,小组成立了QQ群、微信群。这样不光是在车间里一起分析产品质量,回家后大家谁有什么技术困难、攻关难题,随时都可以在网上交流。
近几年来,由于纺织行业出现了“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给企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小组也增加了不少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随着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以老带新”、“口传心授”的授徒方式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而年轻组员的加入也为小组带来了新的活力。
杨玉萍来自潍坊,1993年出生,是郝建秀小组里年龄最小的成员,她的工作是值车。别看她年纪小,杨玉萍在总公司举办的比武大赛中大显身手,获得了几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藉此进入了郝建秀小组。
2013年,作为郝建秀小组的组长,姜玲被推荐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读本科,继续深造。在大学,她接触到了计算机和英语。工作时再遇到新设备上线,她不再感到摸不着门,而像是有了开启新技术大门的钥匙,这使她感受到了学习的好处。
想到车间里不少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姜玲在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还鼓励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杨玉萍就是在姜玲的帮助下取得了大专学历文凭,这是一件足以令小姑娘感到自豪的事儿,“拿到学历证书对我在试纺新品种、调试新设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也体现了我的自身价值!”
现在,面对越来越多转型升级的现代化机械设备,90后组员逐渐成为了小组的中间力量,渐挑大梁。
小组里另一位90后落纱工名叫潘洋洋,是个圆脸盘的小伙子,来自济宁。他在满车间的女工中间显得尤为惹眼。
“我以前也听说纱厂里工作的都是女孩。”潘洋洋笑起来的样子可爱又腼腆,“进了这行以后,发现男孩的手不如女孩的手细,接起头儿来不大方便……”
就是这位手指头“不太细”的潘洋洋却在技术比武中胜出众多女性对手,加入到小组中来。“练习掐线、接头的时候,每天上班练,下班也要练。纱线勒破了手指,那叫个疼……我是从农村来的,吃苦没啥,我就是怕热。”工作中的潘洋洋,工装总是湿漉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