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天是全国的中心,但不能永远是中心。处处当第一,既没必要也不可能。共享资源,致力公平,携手并进,这是值得我们期待的明天。
“你太以为上海了不起了……你的高校能比北京多吗?你院士比北京多吗?最优秀的小学比北京多吗?为什么领导把孩子送到北京上小学,不送上海来呢?不用讨论,北京永远是中心,一百个上海也代表不了北京。”近日,任志强在某经济论坛上再次“放炮”。(据《第一财经日报》)
评价一座城市,不能只看经济怎样、院士多少、学校如何等“硬指标”,还要看它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多欣赏,少对比,否则就会走向地域歧视。
任志强的议论虽有失偏颇,但确实指出了一个事实:在中国,不同城市间存在着玻璃墙,因资源分配不均衡,首都往往得到最多,省会、大城市、小城市、乡镇和农村依次递降,不改变这个格局,“下一级”城市再怎么努力,也难以超过“上一级”,从而形成“永远是中心”的效应。
这种效应不仅伤害公平,而且制约发展。
前现代时期,东西方文明基本并驾齐驱,可在大分流中,我们却迅速被对方甩开。欧洲的发展中心不断在变化,从威尼斯到葡萄牙,再到西班牙,然后是荷兰,最终在英国完成历史性跨越,正是由于不同中心激烈竞争,才极大地激励了创造力,才将人类带入现代社会。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社会从来主张单中心,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决不允许任何僭越,这就人为地抑制了竞争,令发展失去动力。效率低的总有奶吃,效率高的总嗷嗷待哺,长此以往,只能让强者愤怒、弱者堕落,所以每经一轮发展,大崩溃又会将一切埋葬。
应该看到,不均衡的资源分配不仅伤害了“低级别”城市,也伤害了“高级别”城市,因优质资源集中后,自然会吸引更多人涌入,引发污染、拥堵、精神紧张、低效率等城市病。比如建了好医院,却挂不上号,只好去建更多的好医院,而更多的外地病人又会被吸引来……在这个怪圈中,本地人的福利同样被剥夺。
北京今天是全国的中心,但不能永远是中心。处处当第一,既没必要也不可能,既然发展要靠多条腿走路,那么,北京需要上海的竞争,上海也需要北京的竞争,共享资源,致力公平,携手并进,这是值得我们期待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