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高考来了!但那不是生活的全部
邓海建
//www.workercn.cn2016-06-07来源: 未来网
分享到:更多

  “高考来了。”

  这四个字,足以表达一种复杂而生动的情绪。

  每一年,这都是让考生们终身难忘的“致青春”:比如有数据说,2016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0万。就已公布高考报名情况的省份来看,相较于去年,一些省份今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安徽、山西、辽宁、江苏等地更是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又比如此前“高考扶贫”之传闻种种引得民众浮想联翩,而毛坦厂中学这样的“高考工厂”依然在舆论场风头正健……

  对于经历过和经历着高考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成人礼、是人生阶段的分野,这更是阶层流动的关键一跃、是梦想奔跑的加持。

  俯仰辽阔的历史天地,中国人更有理由珍视高考:1977年,时至今日,依然被世人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当然,它更是一代中国人的人生拐点。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让当年冬日那场改变历史的考试,有了理论上的预热。恢复高考制度,逆转的不仅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它悄然担当的,还有对中国命运力挽狂澜的重任。

  时移世易,桑田沧海。今时今日,每次高考虽未必在历史的维度上总是浓墨重彩,但它依然是家庭、社会、国家的关键环节。从裸分竞技到全国一张卷的推进,从教育改革到“大国匠心”的期待……革故鼎新的声音与公平正义的取向,越来越催化一种共识:高考,是当下甄选人才“最不坏的一种选拔方式”。你可以嘲笑“状元校”、你也可以不屑“吊瓶班”,但在各种潜规则仍会隔三差五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时候——高考疯狂,所折射的,大多还是底层家庭对“读书改变命运”的偏执与热望。就像这个初夏的6月,湖南一个名叫宁乡县坝塘镇停钟新村的村庄里,一对农民夫妇因远在美国哈佛求学的儿子走红忙着接待来访的记者和官员。艳羡与悸动,仍与知识和教育相关。

  祝福高考,却不应将之异化为物欲化的宗教。一方面,高考是权利,高考外的生活亦是自由。我尊重你安静考试的权利,但你也得尊重我市井生活的自由。这些年,少数家长在考场外要求行人禁声、自行车禁铃,一场高考影响千万人正常生活的场景,已经散发出某种令人生疑的陈腐气息。高考有边界,尊重有限度。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若是当真“牺牲一切成全高考”,就不是感人、而是渗人了。另一方面,高考固然重要,但这个社会只要在向好,就必会有更多公平机会代偿高考不能承受之重。全面深改的大幕已经开启,中国教育在转身社会评价机制在转型,人才的内涵、就业的规则,都在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嬗变。高考迟早会从热闹归于平静,就像公职考试一样,历史的辩证法,会为之找到更好的表现形式。高考过去,还有辽阔人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改变命运的努力值得敬仰,积极向上的人生需要鼓掌。只是,关注高考可以,切勿矫枉过正。今天,汽车还要行驶,机器还要开工,三餐还要温暖,四时还要分明。我们尽力不打扰考生,也请高考不要肆意“扰民”。彼此安好,平静淡然,“战场”也会成为游乐园。放轻松,高考之外,还有人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