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灾难之痛,痛至人心,不仅在于灾难的凶残和暴戾,也在于时光流淌,灾难的记忆撕咬人的灵魂,拷问人的良知。灾难最沉痛的打击,总在灾难过后的漫长岁月里。
我们铭记灾难,是铭记灾难中逝去的人,哪怕这些无辜的人已成为纪念碑上一串数字。数字之冷,反衬人心之热。事关灾难的数字,常以撬开记忆阀门。灾难过后,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都该被写上纪念碑。生者不是躲在数字后苟且,而是一撇一捺地祭奠亡者。
灾难总会发生,不管是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还是8年前的汶川之殇,抑或新近的洪灾,它们就像幽灵,不时地打破生活的美好平静。经历是刹那,记忆是永恒。不是所有人都亲历灾难,但是绵延的记忆依然牵绊我们,因为那些灾难已属于整个民族。在灾难中重生,给了我们力量,也让我们感知活着的美好,见证生命的顽强。
我们铭记灾难,是铭记灾难中的牺牲与抗争。灾难时常让人手足无措,坚强战胜懦弱,理性取代蒙昧,是走出灾难阴霾的不二选择。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活下去的勇气,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自然或许无情,但并非无义。也许人类永远无法彻底战胜灾难,但是一步步学会与灾难共生,是自然给人类上过的最好一课。
我们铭记灾难,不为阻止灾难重演,而为灾难重演时更加从容,将灾情缩小到最低程度。
半部人类的政治治理史,与灾祸直接相关,灾难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记录历史的转折。一个政府是否坚实有力,是否赢得民心,灾难是最无情和最精准的测验。
无需将过往的灾难当成伤疤而刻意掩盖。越想要掩盖,真相越会被挖掘。坦率地承认过失,不光关乎德行与道义,也关乎责任与合法。没有担当则没有反省,没有反省则没有改革,没有改革则没有进步。我们致敬改革者,为的是他们引领我们走出灾难的苦痛;我们厌恶欺瞒与顽固,呼吁诚心实意地反省和无所畏惧地担当。
灾难的穹顶之下,照出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一次次毁灭带来一次次重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朴素的话是社会运作机制的精准概括。社会无所作为,便留下灾患过后人们不知所措的表情;社会稳固,灾难就经常无隙可乘,一个社会修复伤痕的速度比想象的要快。
灾难引导人们形成社会意识,推动人们参与社会建设。一个大写的人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不能只在自家屋檐下浅斟低唱。参与社会治理不光是义务,更是本能。
社会之有力,在于社会之成熟。社会是看似坚硬实则虚弱的城墙,还是看似绵软实则广博的海洋,要看有没有成熟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机制。从马背上的社会,田园里的社会,到工矿里的社会,互联网上的社会。人类社会形态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对规则的信仰,对群体的信任。
个体之小,映照灾难之大;灾难之大,又映照个体之重。从灾难变成灾祸,往往就因权利不被尊重。权利有小有大,小到念出被灾难所伤害的人的名字,大到为怎样重建家园投下关键一票。
也许一个人在灾难中侥幸逃过一劫,但是这不是麻痹和放任自己的理由,作为公民,就要毫无条件地承担属于自己的救灾责任。一场灾难的国民记忆,不光是苦痛和冤屈,还有奋斗和觉醒。
我们铭记灾难,也是为了避免本可避免的“次生灾害”。地震可以摧毁一个城市,但是不能摧垮一个民族;水灾可以淹没一座城池,但是不能淹没善意的人心。借着灾祸发国难财,是可耻;借着伤痛阻碍进步,为可悲。灾难本身终将随着时间的河流而远逝,但灾难释放的丑与恶最难遗忘。
灾难之后,人们马上开始重建家园,新生儿的哭啼替代了悲泣,这是野火之上的重生,这也是灾难印象的组成部分。在一层又一层的废墟之上,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但是我们不会丧失对灾难的记忆。因为有了这些记忆,新人得以享受更有安全感的生活,社会获得更好的秩序与规则,整个社会要更有危机感和使命感,不辜负废墟之下的牺牲和家园重生的期待。
杜 晓:加大司法审查防变相强拆 2014-08-14 |
“废墟涂鸦”,一毁了之? 2015-01-26 |
敬一山:铲除“拆迁涂鸦”何必那么急 2015-01-26 |
朱昌俊:“废墟涂鸦”成“两会”话题也是一... 2015-01-26 |
让和平永驻人间,让历史烛照未来 2015-08-14 |
颜晓峰:对历史的反思:德国与日本的不同态度 2015-08-14 |
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和终点 2015-09-02 |
徐 峻:铭记里东大援救感人画面 2015-11-25 |
寻找年味与创造年味 2016-02-06 |
汶川地震八年祭:向坚强和重生致敬 2016-05-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