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石述思-正文
洋品牌逆袭中国市场的任性
石述思
//www.workercn.cn2015-01-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0年,中国取代美国,摘下全球制造业王国的皇冠。

  短短四年后,伴随着中国GDP强势进入“10万亿美元俱乐部”,新常态下的经济全面进入调档换速的新节奏,整个经济放缓,经济结构、产业升级的压力日益严峻,尤其是伴随着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推动了“再工业化”浪潮,靠实体经济的振兴全面拉动经济指标的上升,将昔日笑傲全球的中国制造逼入内外交困的险境。

  随着楼市成交量的起伏和下滑,不少与房地产关联的行业都出现了波动,其下游产业链之一的家居行业也不例外。

  令人惊讶的是,不少洋品牌却在中国市场高调现身,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据人民网报道,意大利IMOLA中国区总裁张有利最近放言:家居业作为房地产的下游行业,仍然是一个在不断增长的产业,房地产的下行会加速家居业的优胜劣汰,有“长跑心态”的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他的底气来自于中国市场一份优异的销售业绩:从1999年,该品牌进入中国,在中国进口瓷砖领域市场销售量连续多年位列首位,市场份额高达65%.

  这也不难理解,这家瓷砖生产商在中国举办“中意文化艺术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之际,意大利驻华使馆的高官们几乎悉数来到人民大会堂为其捧场助威。而与此同时,曾经畅销世界的中国瓷砖在对外贸易的寒冬深陷转型重组的困局。

  无独有偶,来自西班牙的Inditex集团总裁帕布罗·伊斯拉对中国官方表示,今年其集团旗下的所有品牌将在中国的60多个城市总计开设500多家店铺,并且今年将继续实现它的实体店和网上店铺一体化的计划。其旗下的ZARA服装品牌,靠出色的全球供应链管理和品牌推广能力在2013年获得超过30亿欧元的利润。而中国著名运动品牌李宁由于品牌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失误却深陷巨亏,库存严重,前景堪忧。

  尽管在低端大众产品方面,中国制造目前在全球仍拥有统治地位,但随着工资的上升,劳动力红利的逐步丧失,传统的比较优势被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逐步取代,企业破产倒闭重组潮不断上演。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中国还是崛起了一个数目至少过亿的新兴消费群体,他们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经常出国旅游,普遍重视精神文化消费,且对产品的要求从功能性上升到审美高度,价格要素退居二线,对产品的服务、质量、品牌更加看重。而长期沉湎于山寨、行业恶性竞争以及低水平性价比的中国广大制造企业并未为此做好准备。

  2014年,中国走向世界的游客超过一亿人次,但国内游的增速要远远低于境外游。去年旅游逆差将达到创纪录的1000亿美元。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这些走出国门的中国游客往往是国外免税店和打折店的常客,以至于这些商家的销售人员都普遍雇佣了华人导购。

  与中国新兴消费群体“出走”相呼应,在许多领域被中国制造逼出国门的洋品牌又任性归来。中高档化妆品、智能通讯产品、奶粉、医疗器械、服装服饰等都异曲同工,洋品牌均上演强势逆袭。

  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当下转型升级之困有体制之困、理念之困、技术之困、技工之困之症结,但更重要却经常被忽略的是市场之困,也就是说,随着一个惊人的新兴消费群体的崛起,企业的品牌和产品质量服务却严重滞后,继续重复着过去屡试不爽的低价低品质战略,以至于错过了更广阔的蓝海。我们必须注意到背后潜伏的整个实体低水平竞争的泡沫。

  对于一个制造立国的国度,没有强大的实体支撑,所有被资本主导的喧嚣一时的新经济、新营销浪潮,都注定行而不远。

  若要坚持实业报国的梦想,则应以技术、创新、创意为龙头,立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内在需求,推动产品服务的全面升级,并努力夯实自己的品牌基础,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有质量的中高速增长,避免社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任性逆袭的洋品牌不足惧,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中国有如此雄厚的工业制造基础,有这么充裕的官方和民间资本,有这么多勇于创业、不畏困难的企业家,有这么旺盛购买力的本土市场。前提是我们真正明白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消费者愿意为这些价格不菲的洋产品买单。

  再唤国货当自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