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刘文宁

光鲜的城市与舒心的日子

工人日报—中工网 刘文宁  
2018-08-10 07:36:06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北京南站成“难站”、城市下雨就“看海”、公共基础设施设计得“人嫌鬼弃”……近来,类似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对公众来说,一座城市除了繁华、热闹、光鲜之外,更重要的是宜居,是“面子”背后的“里子”、框架背后的细节。城市能否让生活更美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设计、使用、管理、维护等细微之处的智慧。

  ——编者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光鲜靓丽——气派的高楼、豪华的酒店、时尚的商场、开阔的广场、双向八车道的道路,连不少老外也刮目相看。那么,视觉上的好看之余,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感受如何呢?

  我开车上下班,即使熟悉路况也会打开手机导航,为的是选一条“不太红”的非拥堵线路,因为在早晚高峰时间越来越长的情况下,一个剐蹭事故瞬间能让饱和状态的主干道瘫痪。

  儿子骑单车上下学,告诉我说,自行车道本就少得可怜,仅存的还往往被机动车堵住出入口,他只能在一侧停着的机动车与一侧行驶的机动车之间小心穿行,身后还不时会窜出快递小哥的电动车。

  先生喜欢走路,发现十字路口即使绿灯亮起,拐弯的机动车也鲜有礼让行人的;偶尔遇到过马路必须走几百米才能找到一座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情况,也没脾气;即使走在人行道上,人也往往要在水果摊的货箱、停靠的三轮车、共享单车之间拐来拐去;绿地、街心公园被一座座高楼挤得日益“袖珍”……

  “一个人可以四处走走看看的自由,是判断一个城区文明质量的极有用的指针。”一位研究城镇交通的国外学者的话初听起来有点拽,细想一下不无道理。

  今天,对于中国不少大城市的居民来说,每天能顺畅地出行、悠闲地在大街小巷间走走看看,似乎成了一种奢侈。

  “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的话,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要以人为本”。

  当媒体上大张旗鼓地报道,某地今年招了多少商、盖了多少大厦、修了多少广场、建了多少新区时,普通市民更关心的是自家小区附近有没有可散步的公园,下雨时路边有没有积水,晚上出行有没有路灯,外出找公厕是不是方便,公交换地铁是不是痛快,等等。正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市民会更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的温度。而这些细节其实是连接城市骨骼的肌肉、血管、经络,它们的布局是否合理、运行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城市生命体是否四肢灵活、活力满满。

  以人行道为例。安全、便捷、舒适,是城市步行道建设的重要原则。香港之所以被称为“步行天堂”,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发达的立体步行系统(包括行人天桥、人行道、地下通道)覆盖范围广,结合公交站点和商业区设置,线路规划合理,使市民日常出行能通过步行基本实现。其中,不需要绕很多弯路,步行不远就有各种服务设施,人行道两侧有座椅、公厕和垃圾箱等基础设施,出现高低变化时用缓坡代替台阶,等等,都可以让步行者感觉更便捷、舒适。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城市管理理念当然需要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同时,对权力的制衡和约束也不可忽视,否则就可能管不住斥资数千万元修广场、却让村民点煤油灯的决策者乱花钱的手。

  《全球城市史》一书的作者乔尔·科特金认为:最终,一个伟大城市所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城市所产生的那份特殊的深深眷恋,一份让这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感情,因此,必须通过一种共同享有的认同意识将全体城市居民凝聚在一起。

  城市更美好,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日子才会更舒心。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奈飞“重现”银河,为何如此钟意杜琪峰

    人物头像剪影为杜琪峰(图/视觉中国),六个人物形象剪影来自其导演的电影《枪火》海报。有人说,90年代之后的香港电影因为杜琪峰的存在而得到了拯救。这个不停在片场抽着雪茄,时而暴脾气的中年男人镜头是他解剖人性的利器

  • 网红“杀鱼弟”悲剧映射了家庭教育的痛点

    2010年,年仅10岁的小孟,因一手“杀鱼绝技”而爆红网络,人称“杀鱼弟”,其父亲甚至将店名改成“杀鱼弟”水产。8年前,“杀鱼弟”的凝重表情和犀利眼神,让无数人心疼。本以为随着舆论的曝光,社会的关注和帮扶,孩子的内心能逐渐被阳光所照亮

  • 在爱国奉献中书写人生华章

    倾一腔热血唯酬夙愿,守万里海疆不忘初心。默默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走了,永远离开了他朝夕相处的妻子,离开了他执着坚守的开山岛王继才的一生,是充盈爱国情怀的一生。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6年

  • 鞠萍:做陪伴孩子们一辈子的知心姐姐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新京报独家专访了文体娱领域的四十位“先锋”人物,他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创新和耀眼的成就。没有各种电子产品的年代,我们似乎都一样,每天放学跑回家,放下书包就坐到电视机前面蹲守少儿节目——《七巧板》和《大风车》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