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生了娃,生活中平添了不少焦虑,不仅源于整日要为孩子的吃喝拉撒操心费力,还包括带着孩子出门时可能面对的各种不便利和不安全——从在小区周边遛弯,到出远门看世界,先前自己一人可以轻松搞定的事,一旦带上娃,难度系数便成倍飙升。
这当中,有些麻烦是可以提前预见、有所准备和应对的,而有些则实在让父母们犯愁发憷。
孩子还小时,父母们会担心,在商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为孩子哺乳、换纸尿裤,是否有合适的、安全的空间?带孩子如厕、洗手,究竟是去男厕所还是女厕所?厕位、洗手池的设计对孩子来说是否方便?
孩子大一些时,父母们开始担心,家附近是否有经济且安全的游戏空间?街区道路是否足够平整而不至于让孩子在奔跑、骑滑板车时绊倒摔跤?公共健身、电力设备、建筑工地等是否有针对儿童的特殊“设防”?有些父母干脆把孩子圈在家里,坚信“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才是安全的王道。
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以儿童的视角来考虑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的尺度——不少城市和部门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一些地方也作出了努力和尝试。比如,一些公园和景区门口出现了可供租用的简易儿童推车;公共卫生间里低矮的儿童专用便器、洗手池越来越多;湖南长沙开展“从一米的高度”规划城市方案征集活动;福建厦门多所学校周围设置了“爱心斑马线”,上下学时段由专人为孩子安全过马路保驾护航……
那些年撒欢儿绊倒而磕掉的门牙,进到建筑工地里玩泥巴、垒砖块时磕破的膝盖……这是不少成年人童年里带着眼泪的点滴回忆,某种角度上说,这其实暴露出了昔日城市公共空间里不少细节上的疏漏和缺失。今天,这些疏漏或缺失都弥补上了吗?答案恐怕不太乐观。
孩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管理,多为孩子们考虑,多满足他们的需求,其实也是在为我们的未来作谋划和储备。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个孩子,也将有自己的下一代。那些照顾到孩子安全和便利的城市细节,正是城市文明和人性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真实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