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刘颖余-正文
【高谈阔论】不是每个转身都称得上华丽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7-09-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图为许知远对话马东视频截图

    

  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动的时代,一名作家能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殊非易事,除非他能像莫言一样得到诺贝尔奖;或者像许知远一样,通过非文学的途径,吸引公众的眼球。

  是的,我坚持这样的观点:许知远最近的爆红,与文学的命运无关,与他的作品无关,而和当下社会人们的喜好有关。在一个无序而快速的时代里,人们喜欢看到冲突——不一定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也有可能是价值观的冲突。

  人们津津乐道于马东“怒怼”许知远,许知远又如何“调戏”俞飞鸿,无非是,他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分歧。一个喜欢唱挽歌的许知远和一个拥抱新时代都唯恐太迟的马东,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聊到一起去的。同样,一个精英意识极强的许知远和一个生性矜持恬淡的俞飞鸿,面对商业文化、性别意识、情爱和性爱这些话题,尬聊也似乎难以避免。好在,大家的涵养足够好,发乎情止乎礼,所以,节目还不至于太失控,这种“度”的把握或许正是《十三邀》所追求的。

  说“价值观冲突”是《十三邀》的卖点,并非对于节目的批评,或许,这正是它的创新。名人访谈的节目,人们看得太多,老是心灵鸡汤一套,观众自然会出现审美疲劳。突然间,出来一位有一定知名度且时刻保持愤怒的作家做主持,不只是嘉宾会觉得新鲜,观众也会倍感好奇。节目由此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自然,冲着嘉宾去的观众一定会比冲着许知远去的观众多,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主持和嘉宾常常像活在两个世界,作家希望嘉宾对这个时代有所批判,但嘉宾偏不,还偶尔会给作家上上课。马东的一句“我没那么自恋”,让不喜欢许知远腻腻歪歪那种劲儿的人大呼过瘾。俞飞鸿的观点“才华不等于生活,我更喜欢生活本身”,同样比许知远的自视过高更讨人喜欢。而罗振宇的“没有时间去欣赏挽歌”也让对面那个恰恰喜欢唱挽歌的人,很没有面子。当然,罗胖毕竟是罗胖,一句“你喜欢唱挽歌,因为从中尝到了甜头”,既给对手台阶下,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和境界。这是典型的商人思维,但谁又能说,它指向的就不是事实呢?

  《十三邀》号称不卖快餐,“要给思想留点空间”,为此,许知远还在街头搞起“行为艺术”,看似崇高,其实不过是另一种营销而已。在这个时代,卖快餐其实也不可耻,快餐未必没有精品,就像俞飞鸿所言:通俗不是庸俗。但如果以反对快餐为名,做的也不过是另一种快餐,还有些扭捏作态,那它又能给思想留下多少空间呢?说到底,它不过是一档综艺节目而已。消费名人的本质未变,又能负担起多少文化使命?

  在采访马东一期节目播出后,许知远又经历了新一轮的口诛笔伐,有人说他分分钟被对手碾压。但其实,他的表现似乎也没有那么糟糕。他非常真诚,有时还能保持采访者的谦卑(不停用笔做记录)。在面对女神时,他甚至流露出羞涩,让人看到可爱的一面。然而,不管如何,就像俞飞鸿一语道破的那样,这种工作并不是许知远习惯和擅长的。何况,和他对谈的那些大咖都擅长表演性谈话,因此,在漫长的访谈中,许知远经常出现沉默、干笑,甚至结巴,也无需大惊小怪。对于节目组来说,这或许又是卖点之一。

  在一个贪多求快的时代里,人们总是对“华丽的转身”之类津津乐道,但不是每个转身都称得上华丽,有时候一不小心还会闪着腰。当然,或许许知远很享受目前的一切,亦未可知。据说“被骂”也是当下许多人求之不得的一种关注,但我总以为,作为一个作家,他还是应该回归写作。做好自己最擅长和习惯的事情,才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窃以为,这样的道理也适合所有人。如果每个人都能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做最好的自己,那我们的社会就有希望慢慢远离粗鄙。因为某种意义上,对抗粗鄙化的最好办法,恰恰不是愤怒,而是建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