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刘颖余-正文
【看台声音】不“恐韩” 又如何
工人日报—中工网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8-03-1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每年这个时候,亚冠赛事总是很让球迷牵挂。

  刚刚过去的第3轮小组赛,中超球队齐刷刷地“抗韩”,当然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好话题。1胜2平1负,结果当然说不上好,但也不差。权健一度落入1比6的绝境,但好在能及时梦醒,最终比分3比6就体面得多。何况,济州联也曾在2球领先的情况下,被恒大连灌5球。这一轮“抗韩”,中超球队共丢球12个,创造新纪录,但也11次攻进对方球门,同样创造新纪录。这一轮“抗韩”,得失之间,彼此彼此,感到尴尬的其实并不只是我们。

  曾几何时,“恐韩症”就像梦魇一样萦绕着中国足球。但那大多还是针对国家队而言,在俱乐部层面,中超球队似乎并不恐韩。有细心的媒体就统计过,这一轮1胜2平1负,25%的胜率,甚至是2013年亚冠小组赛首循环对韩国球队4战3平1负不胜之后,中超最差的表现。2015年至2017年,中超在小组赛首循环对韩国球队,均能拿到2场胜绩。2014年虽然也是1胜,但整体成绩是1胜3平保持不败。

  中超球队率先不恐韩,当然是件让球迷高兴的事。但如果考虑到扮演“抗韩”英雄的大都是外援,这种喜悦恐怕又得打些折扣。本轮亚冠,中超球队11个进球中,居然有9个都是外援进的。而韩国球队的进球多是由本土选手所为,全北现代中锋金信煜甚至上演了帽子戏法。相形之下,中国本土前锋表现大多平平,倒是以本土选手为主的后防线屡屡告急,给了对手太多机会。

  指出以上事实,并非有意挑刺。它其实正是当下中国足球的一个缩影。中国足球至少有一半荣耀是靠天价外援撑起来的,不信就捋一捋。这些年,除了恒大两夺亚冠桂冠,中国足球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呢?而所谓的“恒大”模式,就是优秀国手+天价外援。外援对于中超球队的重要性,如何形容我看都不过分。

  这当然也没什么羞耻的,砸钱不就为了听个响吗?高投入就应该有高回报。只是这回报可能离我们的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职业联赛应不应该为国家队服务,固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不至于像目前这样,国家队和俱乐部成为两层皮,俱乐部很强,国家队很弱。甚至是俱乐部越强,国家队越弱。两者不但没有水涨船高,反而呈现负向相关的诡异关联。个中缘由的确值得好好思量。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外援挤占了本土优秀选手的出场时间,结果导致本土选手缺乏大赛的锻炼,到了国家队,他们自然就很难有优秀的表现,而且缺乏担当。这种说法逻辑上没问题,但重用外援是俱乐部的理性选择,如何排兵布阵是各支球队的私事,似乎不好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中国足协自上个赛季推行“U23新政”,用心良苦,但实际实施效果如何,却需存疑。很多球队让U23球员上场打几分钟就换下来,结果不过是少了一次换人名额罢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抵此之谓也。

  看来,外援挤占本土选手出场时间,也并非国家队病根所在。毕竟,中超不似英超,没有外援人数限制。国家队不行,归根到底,还是踢球的人少,缺少高水平球员,说白了就是根浅苗细,基础太弱。足球建设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依靠强力外援,把联赛先搞起来,吸引注意力,让更多青少年感受足球的召唤,当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必须也让青训跟上来,这样才能为联赛和国家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持联赛的基本水准和持续发展。目前,中国足球的青训更多依靠俱乐部,而非从前的专业体制,有利也有弊,需要管理层进行更好的制度调整。“校园足球”轰轰烈烈,但谨防“雷声大雨点小”,更不宜一刀切,以致让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于足球运动的热情。

  依靠外援的帮忙,中超球队不再恐韩,但那又如何?韩国队照样进世界杯,孙兴民照样在欧冠赛场“攻城拔寨”。外援可以主宰一支球队,但不会决定中国足球的未来,踏踏实实地搞好青训,中国足球才会有实质性的跃升,舍此别无他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