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芳菲在眼前。正是体育比赛的好时节。亚冠、欧冠、NBA、CBA、欧洲五大联赛,种种大赛,纷至沓来,让体育迷们应接不暇大呼过瘾。
在这些职业比赛的喧嚣中,还有一项看起来不太起眼的比赛——一年一度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也如期上演。它似一股清流,以另类的姿态和风景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和灵魂。
可别小看了这项“牛剑”对抗,它比以上提及的所有赛事都要古老得多,今年足足有190“岁”了。一年的艰苦训练,只为一场比赛,190年的历史传统,只有一个对手。这样的赛事,和我们熟悉的任何职业比赛、奥运会比赛都不一样,显得那么的小众和非主流,然而却自有其独有的魅力,其影响可能已经远远超出赛艇运动甚至是体育本身。
有数字为证:据英国媒体统计,每年到了比赛日都会有超过25万人到泰晤士河的两岸现场观看比赛,2009年这一数字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27万人,近些年都维持在30万人左右。而收看BBC电视直播的人数也接近千万,还有超过110个国家和地区的5亿观众可以同步收看到卫星转播。这些数字都足以媲美英超、温网等英国名牌体育赛事。近两年,央视体育频道也开始对这项赛事予以直播。
为什么一个两所高校之间的赛艇比赛可以一直延续至今,跨越近200年,至今魅力不减?
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魅力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它更重要的恐怕是赛事组织者找到了体育的核心魅力——体育运动精神的传承。赛艇在全世界范围看,不是特别主流的运动,但在英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赛艇运动的发源地就在英国。18世纪前后,泰晤士河的船工们就经常举行划船比赛。1775年,包括伊顿公学等知名学府开始建立赛艇俱乐部。而到了1811年,伊顿公学首次举行了8人赛艇比赛,这项运动也就迅速在英国的校园内流行开来。“牛剑”对抗,正是因为看到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才获得历代英国青年学子的青睐。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对于体育来说,也大抵如此。
赛艇运动之所以受到学生喜爱和社会关注,不只是因为传统的力量,而且还因为它对于人格的塑造,特别有价值。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有利于人格的塑造,而赛艇运动,似乎更直观更有效,更能磨练人的意志、有利于培养内心的强大。比如赛艇选手之间流行不少术语,其中一个便是“Swiss cheese”(瑞士大孔芝士),意指手上的水泡和老茧。有趣的是,选手基本上都以“Swiss cheese”为骄傲,因为这能告诉人们,自己已经克服了对疼痛的恐惧。
除了对个人的体能和技术的要求, 赛艇项目更是不折不扣的集体项目——没有明星队员,团队的成绩是由最差的选手决定的。取得胜利除了靠实力,更需要每一个队员毫无保留地信任队友,把自己融入到整个团队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赛艇项目是团队精神的终极体现。这样的价值取向无疑是充满正能量的,甚至可以说是永不过时的。
虽然“牛剑”对抗这些年也引入了商业元素和公益概念,但本质上,赛艇运动还是纯粹的运动——关注度不高,基本不具备产业性。即使贵为世界冠军,也很难挣到其它运动项目选手那样高额的薪水,更别说什么产品代言的机会。对于赛艇运动员来说,没有名利这个最强大的指挥棒,剩下的就只有自身内心的驱动。身处一个商业化无孔不入的时代,“牛剑”对抗的运动纯粹性,反而构成了其品牌的个性魅力。
传统、纯粹、正能量,有体育的传承之美,逼近体育的本质,并彰显体育的教育意义,这些或许都是“牛剑”对抗历经近200年,仍风采依然魅力不减的原因吧。
由此,我不禁想起了曾经轰动一时的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这项于1999年起步的模仿赛事,从诞生到终结只延续了10年。初衷不错,却沦为短命,原因并不复杂——我们缺乏像“牛剑”这样的体育基础。现在全英国有500多个赛艇俱乐部,其中学生俱乐部就有150多个,经常参加赛艇运动的超过10万人。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2001年,北大才开始招收赛艇项目的体育特长生,不少还是从篮球运动员转行而来。没有项目基础,哪来对抗和竞技?所以,北大清华赛艇对抗没能成为另一个“牛剑”,也毫不足怪。
能模仿也不是缺点,它至少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欲求和焦虑。但其实,我们并不一定需要另一个“牛剑”,美国也没有,不过人家有NCAA的“疯狂三月”,总决赛那一天,连NBA都全体停赛,那是一种什么气概!中国校园体育起步较晚,当务之急恐怕还是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从当下做起,从最基础的做起,从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人做起。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没有“牛剑”对抗,没有“疯狂三月”,没什么大不了。只要人人真心爱体育,学校诚心办体育,持之以恒,我们终有一天,也会找到并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校园特色赛事和品牌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