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林琳-正文
“借谣牟利”对社会的杀伤力不可低估
林琳
//www.workercn.cn2015-06-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微信某种程度上成为谣言的集散地或者说“批发市场”,深受其害的不仅是相关企业的声誉、利润,还有公众的生活、健康,以及时下本不“富裕”且饱受争议的社会诚信问题。谣言泛滥,对社会秩序甚至价值体系的冲撞和打击,不是几场官司就能挽回和修复的。

  “肯德基的鸡有六个翅膀”、“康师傅的方便面是用地沟油做的”、“娃哈哈爽歪歪里有肉毒杆菌”——6月9日的《新京报》刊发了有关微信公众号散布谣言牟利的报道,并揭示了这些食品谣言背后的利益链。而深陷谣言之中的肯德基、娃哈哈等公司,已于今年4月起纷纷将涉嫌传谣微信号背后的运营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如今微信朋友圈里的谣言,可谓五花八门,今天说樱桃里面有白虫子,明天说荔枝都是用药水泡过的;今天说“×××有剧毒,吃了会死人”,明天说“×××功效好,能治很多病”;今天说“微波炉加热牛奶会致癌”,明天说“小龙虾是虫不是虾”……看久了,很容易有一种“这日子没法过了”的感觉,吃什么、做什么,都可能面临选择性障碍。

  谣言背后,不仅仅是恶意中伤,更是精心策划和金钱交易。根据报道可知,微信推广已呈公司化、链条化趋势。绝大多数涉事公众号背后均有母公司的身影,且同一家公司旗下拥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公众号来推动谣言传播,每个公众号还有自己的“下线”。这种“传帮带”的经营模式,使得谣言的传播速度超乎想象。

  “每推送一条谣言800元,头条价格更高,粉丝越多收费越高”——对造谣者来说,有时只需要“动动手指”,钱便赚到了,而对被泼脏水的企业来说,损失可能无法估量。大多数公众面对自己无法判断真伪的信息都会“宁信其有”,于是一些商品自然要失去市场和销售预期,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品和声誉受到质疑。

  问题的关键在于,微信里的谣言并不限于食品领域,谣言造成的恶果,有些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有些却不能。比如,一些谣言对人们生活节奏、日常消费的扰乱——一些中老年人容易被养生知识吸引,于是开始喝柠檬水,做大蒜汁,购买一些“延年益寿”的保健品。比如,一些谣言引发的不必要恐慌,有小孩在什么地方被拐走了、某地已发生多起强奸女生案件之类。再如,一些谣言“消耗”掉的好心人的热情和人们之间的信任。就在今年高考前,一条“朋友捡到白娅倩高考准考证,求转发寻找失主”的微信在朋友圈热传,事后得知近几年每到高考,“白娅倩”的准考证都会丢,留下的联系方式多为吸费电话。

  当微信某种程度上成为谣言的集散地或者说“批发市场”,深受其害的不仅是相关企业的声誉、利润,还有公众的生活、健康,以及时下本不“富裕”且饱受争议的社会诚信问题。谣言泛滥,对社会秩序甚至价值体系的冲撞和打击,不是几场官司就能挽回和修复的。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相关部门整治网络环境、清除“网络雾霾”的行动中,微信不能更不该成为监管的盲区,而需进一步纳入法治的轨道。通过对典型案件的处理,“杀一儆百”,让凭借造谣牟利者付出代价;让更多人认识到,对海量网络信息保持清醒和理性的重要,不要为谣言推波助澜。进而,还须推动相关法律的完善、监管的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对一些传播“平台”责任的厘清与追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