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70%左右的地市将开展分级诊疗试点。然而分级诊疗却“卡”在了基层首诊上——
【商国是议民生】代表委员会诊“基层首诊”难题
病人:“再小的病都是大事儿”
原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委员一年多前在社区注册了家庭医生,“院长通知了8000多位建档的女性居民,结果建立签约关系的不到40人。”身为妇产科专家的她,一年半只看了4个门诊。
据了解,北京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计划3年内实现普及。然而,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累计签约人数740万,与普及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而在重庆,目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数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42%,但使用率约为75%,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人次同比下降7%,仅占全市门诊量的20%左右。重庆市肿瘤医院教授周琦代表认为,基层医疗机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病人们依然涌向大型医院。
“北大医院300万的门诊量里,有100万人次是不用去的。”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委员表示,大量病人涌向城市导致医疗资源利用失衡。根据北京市卫计委的数据,北京三级医院的病患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外地,其中河北省比例最高。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委员曾表示,在北京三级医院就诊的病人中,约有30%~40%并非疑难杂症,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解决,例如河北的一些家长,孩子感冒都要跑到北京儿童医院来看。
邓小虹委员分析,对于不懂医的人来说,“再小的病都是大事儿”,无序就医源于病人想要找到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得到最好的治疗。这样,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难以成为就医首选。